2009年9月30日 星期三

2009/9/30南埔水圳施工說明會

2009/09/30(星期三)在衛生所3樓舉辦『南埔水圳施工說明會』,這次說明會民眾參與熱烈,
因此在未來的發展上,除了保存現有之水圳生態、 綠美化其沿岸之公共空間外,更可結合周邊
公共空間的改善成為南埔村一重要的入口意象。

在地區說明會、社區規畫師等制度與里辦公處爭取下開始動工。期望將地方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間
和傳統歷史文化結合,打造南埔客庄生活空間,延續人文及地理文化資產。

2009年9月24日 星期四

南埔木工藝術創作家陳永斌先生訪談(上)

陳永斌老師是新竹關西人,就讀復興美工期間,受恩師栽培,奠定紮實的美術基礎,曾獲1972年
台陽美展西畫組佳作,及1974年全國青年水彩寫生賽第二名,這對一個青年來說確是一項不容易
的殊榮。

1976年,隻身前往維也納國家美術學院深造,主攻建築及室內設計。回國後從事熱愛的本行,它
的作品遍佈全台,極獲好評,因而累積豐富的實務經驗與設計靈感。工作期間,陳老師不忘心愛
的美術,從未停止繪畫及雕塑創作,並在大學擔任教職,造育英才。

2001年,陳永斌老師到紐約成立「木城堡創意木工廠」,從事創意家具之設計製造,起初半年即
獲得豐碩成果。然而突如其來的911事件卻嚴重影響全球景氣,在賠掉大部分資金後,他束裝返國
,回到北埔鄉下重新出發,2005年成立個人工作室,專心從事木工藝術創作。

陳永斌老師是一個不擺架子,非常隨和的藝術家。我們一行人進到他的工作室後,只見他穿著平時
居家的衣服,立刻放下手邊的工作,為大家解說。

他的每一項作品都有完整的設計圖,認為只懂工藝,而沒有創意的話,就只能當個工匠,不是藝術
家。陳老師展示他的設計原圖,大夥兒看了之後,嘆為觀止;就連公視連續劇「寒夜」場景中的那
一幢茅草屋也是出自他的手筆,據說只花了二個鐘頭就畫好了。

展示室的那二把皮革座椅也是依據事先畫好的設計圖去打造的,木工的部分不說,單單牛皮索就花
了他很多心血,要先依據圖面計算好總長度,再一根根連接成所要的長度。等到椅架完成後,要先
將皮索泡濕,再依據設計圖一點一點地編織起來。聽說整個編織的過程花了約二個禮拜的時間,完
成後他雙手的前三指頭已經皮開肉綻了。

除了美術設計與木工創作外,陳老師又出示了多年蒐集的石頭讓大家欣賞,並講解各種石頭的屬性
與形成經過,說到幾萬年前的地殼變動,火山爆發初期、中期與末期的岩漿噴發狀態,各時期形成
的地質不同,而產生了所謂安山岩、玄武岩及花崗岩…等。

陳老師工作室的機具非常完整,有許多都是買入二手機具,再自力加以修復;所有的工作檯及治具
幾乎全是自已設計製作出來的。木工車床的「車刀」多達七、八十支,也都是配合作品的需要,一
支一支交代鐵工打造出來的,據說尺寸之完整、式樣之繁多,全台無人能出其右。

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

南埔木工藝術創作家陳永斌先生訪談(下)

木工藝術創作家陳永斌2001年到紐約成立一個木城堡創意工坊,卻受到雙子星大廈遭受恐怖攻擊
不景氣影響,在賠掉大部分資金後,陳永斌束裝返國,回到新竹鄉下,重新出發,在木工藝術創
作中,尋回自己。

復興美工畢業的陳永斌,畫的一幅好水彩畫,也曾在台陽美展得獎,原以為自己會走美術這條路
,卻不想到維也那留學後,卻一頭栽進木工藝術創作這條不歸路而無法回頭。

陳永斌說,在紐約雙子星大廈遭受恐怖攻擊當下,他在郊區山上的工廠看到大樓爆炸傾倒,公司
也因為這次的恐怖攻擊遭受連累,一整年都接不到訂單,處此情況下,他這位藝術總監,決定結
束美國的工廠,回到新竹鄉下,在美麗的北埔鄉南埔村成立工作室。

陳永斌位於北埔鄉南埔村的工作室,往外望出去,是一片南埔村的美麗田野風光,他在過去兩年
,重新沈殿自己,在滿屋子流浪狗陪著情況下,完成一件件自己很滿意的作品。

陳永斌返國後的第一次原木傢俱創作展,日前在峨眉鄉的富興茶葉產銷第一班展覽,總共20幾件
桌椅原木創作中,不難窺出年輕遊學維也那對他的影響,尤其是維也那新藝術設計觀所強調的「
個性」、「探索」與現代生活融合的工藝理念和裝飾風格。

從陳永斌的作品中,可以看出他非常善用枝椏的榫接和桌面、凳面以原形的方式保留,他強調,
他的很多作品仍源自於仍主導現代建築、工業、工藝設計40年代的「包浩斯」主軸理論,從功能
決定造型中延伸出尊重材料的前提下,勿需過度裁減或裝飾的姿態呈現。

2009年9月22日 星期二

南埔耆老莊春慶老先生訪談



要說到南埔的由來,一般人可能沒有辦法說得那麼詳細,而我在南埔生活住了85年,早期南埔村南
昌宮供奉的王爺公,在彭相伯(彭理相)家裡擺放,彭相伯(彭理相)家裡是開中藥房的,所以南埔人
到了過年要祭拜王爺公時,一定會到中藥房祭拜王爺公,大家都覺得不方便及不好意思。之後南埔
公舘後,南埔村上就蓋了2間空閒的房舍,在日據時代時叫做『北埔分校』,我就在北埔分校念小學
一年級,在民國14~15年南埔村才建造了一座橋通往北埔的橋,那時南坑人到南埔念書,唸到3年級
分校學生時就轉至北埔國小唸書,就也只剩下2間空蕩蕩的房舍。

所以大家就想到,如果把王爺公擺放到2間空閒的公有房舍裡,過年祭拜時就不需要麻煩彭相伯(彭
理相)也不必在不好意思的經過中藥房。公舘-是指以前日本時代沒有旅社,大線道沒有路,外來的
人北埔也有金廣福,祭祀一年要參拜2次,也有演媽祖戲、平安戲,幾年後房舍損壞無法擺放王爺
公,就在南埔村的榕樹下伯公就泥磚建造一個,在南埔村叫做是集會所,也是經過了幾年後幾乎損
壞,到了民國50幾年我當爐主,大家共同的意見說廟已快損壞了需不需要再維修,維修也就由我起
頭帶動,做主任委員第4年時,當時資金缺乏,各地方:峨嵋又要蓋廟,中盛村蓋廟,北埔慈天宮
蓋廟,任期4年我就到處借了4次錢,王爺宮主要祭祀的有:主神王爺公、三山國王、媽祖….等,
這幾年來因為人口外流,後來民國15年橋才建造。主神王爺公。

以前的南昌宮的住址是大家曬穀的地方,當初土地由翁家、蕭家、彭家、泥磚屋,還有我們莊家的
,後來大家協議蓋起來做廟,王爺公是南埔村一個很重要的信仰中心,老人家說非常的靈驗,是各
家捐贈土地建造的,之前平地人很懼怕山地人,有一天山地人要來南埔出草時,山地人遠看南埔村
南昌宮裡那麼多的人就放棄了,之後就去中盛村,南埔人知道後並設下埋伏,正當山地人出草延著
峨眉溪回程南埔時,南埔人就開槍射殺死很多山地人,而那個地方叫做『番仔骨頭排』。

南昌宮廟附近的榕樹下有一尊石爺,一推石頭堆積到那邊,大家和小孩子都會去求絭,帶著石爺絭
會很平安,一般人不知道以為神明就是石頭,但其實不是,是之前上朝,有一個叫做『石敢當』,




非常重視小孩,很多小孩子認他做乾爹,往後就這樣的傳承下來了,而石爺祭拜的日子是每年的石
爺生(農曆的四月初八日),每年換桊的小孩子有幾百人,每年人數都這麼多,石爺宮的歷史也有上
百年了,我活了80多歲了,我知道石爺的位置都一直在那邊。

以前的河邊最早前是麻竹子橋,後來在民國15年建造吊橋,當吊橋已損壞後,之前原本是南坑人來
南埔唸書,但廢校後南埔人就到北埔唸書,後來橋損壞時,南埔的老村長張正順就帶頭蓋水泥橋,
蓋水泥橋時非常辛苦,因為沒有經費還要分3等費用縣政府出一股、鄉公所出一股、南埔村出一股
,那時因為要籌錢10萬蓋橋,等籌到10萬時鄉公所就要發包,存了10萬3千存在農會。


清朝和日本的戰爭叫做『甲午戰爭』,戰敗了必須割地求和,台灣就給日本接管,住在南坑,那時
小船幾10隻,台灣的總都台,他的母親寫信給他告訴他可以回來台灣了,後來台南有一個朱建榮,
看一看他就拿30元買點心給他吃,從台南過來的海邊陽光很刺眼,順勢把手伸起來遮陽光,日本人
看到想說怎麼這麼有禮貌和我敬禮,實際上我是要遮陽光而已,之後日本人船就開走了,台北往下
打,上段攻打到新竹,我們北埔的莊紹祖就帶兵和日本人打戰,莊紹祖的新兵早晨出席朝會站在台
上打日本人,被打之後日本兵不敢說,最後到台南,打到很疲倦,到新竹被北埔的莊紹祖帶領的新
兵攻打,從新竹攻打到新埔,那個人住新埔。

龜山坪有一個地方像八仙桌,然後被破壞不能住,搬到五峰居住,和兒子住居後那個地方的地名叫
做18兒,龜山坪以前是種茶的地方,後來傳到第5個兒子後就沒有人繼承就變荒部了,原住民生有
9胎,胎胎都是雙胞胎共18個兒子,山地人也在此定居番婆坑,南埔和番婆坑的由來是,番婆坑的
男人要在南埔經過,經過時奈不和南埔人,然後給南埔人殺光,之後留下的都是番婆坑的女人,這
就是番婆坑名字的由來。

南埔村長在日據時代叫『保正』,先後順序是彭禮相、木材伯(莊木材)、張昌源、莊阿魁、郭宗維
、莊鼎勳、陳秋河做半任,之後就換翁瑞煤(改名翁瑞璐)做半任。魏坤泉做3任,莊南龍做3任,南
埔代表出任幾位:最先是莊阿魁做10多年,莊春慶做2任、彭清朋、李文瑞做2任、之後就是莊南樓


南埔的金剛寺是叫做妙嬋師名字叫做張煥元創造的,張昌源(弟弟)回來南埔後在後山觀音座蓮建造
一座金剛寺。金剛寺是在全世界上算是數一數二的廟宇,畫圖、造佛、頌經、書法、和尚都是一流
的,之前在金剛寺的山下都沒有房子,只有一棟莊榮基的房子,由一棵樟樹建造一棟房子,以前南
埔人都以務農為主,一甲田沒有多少榖,還要繳稅,莊家、蕭家才有自己的田,大部分都賣掉的很
多。金剛寺和金鑑堂的關係:我想可能是張家的堂號吧,金鑑堂是妙嬋師一手打造,十幾種的樂器
他都很拿手

2009年9月15日 星期二

BK麵包特色

BK坊的前身是香菇寮,後來因進口香菇傾銷,台灣香菇業沒落,該香菇寮也閒置了下來。

BK坊採用柴燒方式來烘培歐式麵包, 樸實帶點ㄦ咬勁的口感,慢慢可品嚐出天然食材的餘
韻。BK 坊的麵包食材僅含穀粉、果乾、核果、海鹽、 過濾水 ,不使用商用酵母粉、糖、
蛋、奶、改良劑; 製作過程並不直接潻加任何油脂,而麵糰會沾附微量塗抹在發酵箱上的
特級橄欖油,這是用以避免麵糰黏著,健康的麵包。

2009年9月14日 星期一

翁錦城訪談

葉旺伯家是家庭式賣豆腐的,需要購買的人才需要去葉家購買,我阿公以前有開過雜貨店,從
前居住有100多戶人家,非常熱鬧、滿滿都是人群。戰爭時雖然沒有攻打到南埔,但偶爾還是
會有空襲警報,在光復戰爭前就許多南埔村的人,就遷移到花蓮討生活了,這是一波很大的人
口外移。

日本時代時伯公廟位置就是現在的石爺宮附近,位置朝向外,務農人家只要是割稻、種田都會
祭拜伯公、伯母,在日據時代日本人只讓我們拜日本神,所以當時禁止南埔人祭拜伯公、伯母


村民就開始想辦法把伯公、伯母移走,就用玻璃箱包起來藏在樹下,光復戰後才敢把伯公從樹
下拿出來,到最後大家都提議出錢蓋廟,廟的建製都用竹籐加石塊,外面是用稻草加泥土建造


70-80年前,陳清,陳泉兩兄弟從前是經營瓦窯的,位置就在目前水車的位置,因為燒製瓦片
所需要的土地是由另外的陳家所供應,經營上遇到一些的誤會後,雙陳兩家人就開始打官司。
陳清、陳泉打輸陳家,土地就被收回陳家,之後南埔就沒有瓦窯了,(雙陳兩家都沒有親戚關
係),南埔所有人要蓋房子都必須和他們購買瓦片,造瓦是用青石製作的,務農生活燒炭是很
普遍的,也有許多人燒炭,位置靠近風水那一帶,生龍口的底部用木板托高,固定部分用水泥
加石頭砌成的,真的很神奇。

南埔百歲婆訪談



我的生父本姓溫,共有8個姊妹,我是排行第6,因為生父家並沒有兒子,所以買了一個兒子。
在務農社會時家境非常清寒,我的生父就把我賣給大戶的彭姓人家,在我18歲時嫁給姓許人家
,結婚前期原先住在竹東的員崠子,在25歲後就搬到南埔,我定居南埔居住已經70多年了,當
初在這居住的目的主要是耕種,因為夫家有田地,各自分配給兄弟姐妹田地耕種以賺錢養家。

我總共生了5個兒子、2個女兒,而以前南埔的原貌:路只是田徑小路並沒有柏油路,橋是鉛線
橋(吊橋),而交通工具是以腳踏車,我家居住的屋是磚瓦屋,獨棟的並不是ㄈ房屋,結婚是坐
轎子過來的。採買部分還是要到北埔街上購買,有一家葉伯母雜貨店在巷子裡面還有賣麵線,
偶爾還會有豬肉商挑擔子來賣,村上有一所神父幼稚園,幼稚園地點在目前的洗衫亭附近(莊屋
家),姓古的女兒在幼稚園教書,我女兒都有唸幼稚園。



南埔以前有100多戶人家,之後因為戰爭的關係,紛紛遷移到花蓮、台東一帶。而我長命百歲的
養身之道:早上吃飯再搭配睡前喝牛奶、早睡早起(晚上8點睡、早上6點起床),保持開朗的心
情,這樣做的話,每個人都會和我ㄧ樣健康一樣長壽!

2009年9月10日 星期四

BK麵包創建史

為了能兼顧旅行及事業,所以經過四年的收集資料、研究、採購、築窯,並開始測試配方,
在2006年8-9月間開始有柴窯烤製的麵包。

雖然有了窯烤的麵包產出,但是配方尚未成熟,從建窯開始都是利用例假日進行,所以時間
顯得較長。第六次的東絲路之旅從2008年4月開始到9月,從土耳其出發,一直到中國大陸,
歷經6個國家,平均每個國家停留一個月,其間曾在土耳奇看過窯爐,但與自已建的窯不同,
因為自己採用歐洲式的結構。回國後專心從事自然長期發酵的麵包烤製工作,2008年底請好
友試吃,2009年正式上市,除了到BK坊購買之外,也可以電話或e-mail下單,再利用宅配
送達。

目前因為只有老闆一個進行,又要燒窯、又要配料及拌料、製作麵包、燒烤、切製、包裝等
,所以目前只有週四上午及週六一天有現烤的麵包銷售。有全麥、堅果、蔓越莓、核桃及葡
萄乾、無花果棍等,每個麵包烤出來後,都會先切片,再包裝。客人收到後,可以用平底鍋
先蒸後烤法、烤箱烤熱、微波爐加熱、電鍋蒸熱都可,也可以搭配其他食材。

磚窯烤出嚼勁

「令人感動的麵包!」新竹縣北埔BK坊的柴燒磚窯天然發酵麵包,烘焙各式口味的德國麵包,
扎實的原料咬勁十足,吃過的客人都驚嘆說,刺激味蕾讓人重新體會麵包的滋味。但礙於空間
限制,一天限量150個。

磚窯的燃料是木柴,係向木材工廠購買邊餘料及樹皮而得!爐內塞滿了木材,熊熊大火正燒得
吱吱作響!李老闆說今天要先燒個10小時,約可達200多度C,明天才會烘焙麵包 :大約可以
烤五爐,總計約150個麵包(內爐底面積尺寸約為120cm*180cm)由於爐溫會越來越低,到最後
可能已經降至約170度了,所以每一爐的烘焙時間也就會越來越長。

他的產品主要都是德國黑麥之類的硬麵包,依價目表計有:有機堅果全麥,有機南瓜子葡萄乾
全麥、有機全麥、黑麥核桃葡萄乾、蔓越莓全麥等,重量在600g~660g之間,售價在$170~$
180之間,核桃超多的,算起來真的很便宜喔!

Rio的BK坊,採用傳統羅馬式磚窯烘烤天然發酵麵包;他分享經驗說,全麥麵粉加水在室溫下
可培養出天然酵母,菌種發酵會產生乳酸與醋酸,經過磚窯熱力烘焙45分鐘以上,製做出來的
麵包外脆內鬆,相當扎實。

有著烘焙好手藝的李瑞庭,也是鐵馬運動愛好者,從32歲開始6度出國圓夢,隻身騎單車流浪歐
亞非美四大洲,體驗人生,首航國家古巴,絕大多數台灣人鮮有機會前往,去年4月啟程的橫跨
歐亞單車之旅,2個月間從土耳其、伊朗、烏茲別克、塔吉克、吉爾吉斯到中國,親身經驗天主
教、伊斯蘭教、中國文明與少數種族本土宗教的洗禮。

2009年9月9日 星期三

BK麵包- 李瑞延訪談 (下)

創業前期有遇到什麼困難或挫折?

基本上我創業就已經設定及準備好創業前基金(約2年的生活費用,1年耗材費),所以到目前
為止營業額穩定,並沒有太大的問題。人脈關係方面:一開始是請我登山社的朋友或小朋友
來現場品嚐,在透過廣告行銷,以大家告訴大家的方式,一步一步經營。主要的行銷方式以
寫部落格,不論是透過朋友或是消費過的客人來幫我做推薦打響名聲,進而就有對烘烤方式
有興趣的媒體採訪,而顧客群慢慢擴大。




烘培方式算是台灣全新的方式,沒有人可以提供參考,一開始就會覺得說為什麼麵包都會烤
不好?麵包為什麼都那麼酸?因為麵包一量產就會是一個浩大的工程,包括燒材、做麵糰…
.等。光是完成麵包製作的所有階段就要2-3天,而且很費力,當然就會有挫折,當遇到挫折
時就先休息一個星期,獲得充分休息後,透過想法的改變再繼續努力地做。

竹東土窯進而轉變為磚窯,磚窯資料的搜尋到蓋建,從無到有必需都要有範例及參考,亞馬
遜買的2本書和網路蒐集到的圖片,都是我的最佳範例,去參考去設計,也因為之前都沒有經
驗,慢慢一點一滴建置比較不會出錯。

麵包製作的流程、過程:秤重、混合、絞拌、切割成形到烘烤,基本上需要2天工作時間,第
一天磚窯要先預熱12小時,預熱時間就同時進行麵糰的混合絞拌,隔天早上麵糰經過18小時
的發酵,再進行烘烤。

尤其是黑麥和全麥麵粉都必須在烘烤前2-3天研磨好,新鮮的全麥和黑麥麵粉和現成買賣的麵
粉味道不同,菌種是全麥麵粉加水培育出來的,因為菌種是活的,一天餵養3次,自然活性就
會存在,所謂的餵養方式就是:麵粉再加水,低溫容器保存即可,餵養的技術一直都沒有變,
是最古老、最自然的培養模式。

網路訂購以e-mail訂購為主,但發現目前我的顧客都以電話訂購居多,也是最方便及直接的
方式,網路捐贈部分,現今所處的世界或社會的貧富差距很大,百分之5的人擁有百分之50的
財富,以這個比例來算,很多資源是過度集中,我覺得我們再豐富的資源下,讓貧困族群無條
件的接受善心人士所提供他們需要的基本資源,是我的理想。

做老闆必須負擔生意的營虧,這是最現實的部份,不過,我心裡還是覺得任何事是不是真的有
興趣才是重點!畢竟之前是上班族,也從事上班族快10年的時間,才領悟到這並不是我想要的
生活,就毅然決然踏入BK麵包的領域。當上班族的辛苦是說,工作形態都一直固定不變,還要
服從公司的需求,但相對的比較穩定;自行創業就必須負擔風險、盈餘,和營業過程中的所有
大大小小的事情打點好,各有各的辛苦,那我覺得自行創業意義比較大。

烘培坊維持現有的規模所進行就可以了,因為本來就想過自主性的生活,並沒有想讓烘培這部
份強調它的市佔率或規模率,純粹就是有一個小而美、穩定經營的烘培坊就可以了。

進入到南埔社區有4年半的時間,這是我住過最美的地方,也是很勤奮的客家族群,基本上大部
分的田都有在耕作,我想台灣並不容易看到這景象,之前有想過從事有機農業,但暫時還是從事
烘培業,如果未來南埔村都朝向有機農業發展那最好不過了,也是我對南埔的期許。

BK麵包- 李瑞延訪談 (上)



我本身是就讀電機系,麵包和電機系是無相關性的,有關只是單純的在數字上面的管理,我會
從電機轉到烘培,主要是我想要過自主性的生活,像是當農夫、當烘培坊師傅,這都是我想過
的生活。

其實在當兵時,我就已經有想去德國留學,那時對德國麵包就已經產生興趣,剛好在裡面認識
了一個麵包師傅,就這樣的我透過他了解了製作麵包的製程,他是一個傳統的麵包師傅,所以
我的一些靈感和經驗,都來自於網路搜尋資料,後來我到德國發現,德國麵包是比較偏硬厚重
紮實,然後有一點酸的麵包。

我想做麵包是在五年前和同事聊天聊到,這輩子最想做的事情開始的,所以選擇了健康的麵包
來做,就談到我最想開一間烘培坊,這輩子只上了三個小時的烘培課程,是為想做發酵麵包因
此去上課的,但是對我來說的幫助不大,所以就沒有在去上課了,但是我的知識來自於搜尋和
自己實做驗證。

會對BK麵包特別感興趣,是因為想要用最原始的方式來發酵麵糰,所以我選擇了柴燒窯天然酵
母麵包,因為現在的人們開始慢慢的注重養生了。談起做麵包的事,想在新竹縣找個地方,要
有個倉庫要夠大的場所,剛好我有一個同事住北埔,同事建議我到南埔找,於是有一天下午我
就到南埔走走,機緣下就找到不錯的地方。

我喜歡的另一個興趣是自行車旅行,是因為想要去古巴旅行,一開始沒想到要騎自行車,後來
因為在網路上看到,有國外的遊客是帶腳踏車出發,那時我想我或許可以這樣做,去古巴的前
一個月開始找自行車旅行,在學生時代自行車只有空騎,是因為我本身喜歡旅行,所以這對我
是一個很難得的經驗。我出國五次,第一次去古巴,第二、三、四次都去中國大陸(四川、西藏
、南北洲),第五次從土耳其騎到中國,大概十個國家左右,是從中國大陸結束回來的。

每次的旅行都各有特色,像是古巴就是他的人跟人之間國家階級區分很薄弱,在有一次在雲南
四川,那時我要找住的地方,剛好路邊有個人把我的自行車擋住,也不說話只搖搖手(他是聾
啞人士),他的意思是覺得我的車子無法越過山頭,就好心的把我的車子牽到工地,自行車旅行
都需要自己搭帳篷,以前從來沒有這樣的經驗也很令我難忘。

2009年9月7日 星期一

BK的麵包種類

全麥:
內容物:自然農法高筋麵粉、自然農法全麥麵粉、澳洲湖鹽

堅果:
內容物 :自然農法高筋麵粉、自然農法全麥麵粉、自然農法葵花子、自然農法白芝麻、
自然農法亞麻子、澳洲湖鹽

蔓越莓:
內容物:聯華高筋麵粉、自然農法全麥麵粉、蔓越莓、澳洲湖鹽

核桃葡萄乾:
內容物:聯華高筋麵粉、自然農法全麥麵粉、自然農法黑麥麵粉、美國核桃、加州葡萄乾
、澳洲湖鹽

無花果棍:
內容物:聯華高筋麵粉、自然農法全麥麵粉、自然農法黑麥麵粉 、無花果、杏仁、榛果、
腰果、澳洲湖鹽

麵包發酸與烘焙的流程

目前一人作業,以二天為一個循環產出酸種麵包 ,流程如下:
 
麵糰部份:

第一天中午之前進行最後菌種的培養,下午開始混合食材,攪拌麵糰、切割、成形,
晚上將成形好的麵糰放入冷藏發酵庫,待第二天一大早進窯烘焙。

窯的加熱:

第一天早上送柴入窯,窯溫會持續而緩慢的上昇,重點在將熱滲入窯壁內,第二天才
能有足夠的餘溫烘烤約四次共約160個1磅的麵包。

BK坊的麵包的食材

BK坊的麵包的食材僅含穀粉、果乾、核果、海鹽、過濾水:

不使用商用酵母粉、糖、蛋、奶、改良劑;製作過程並不直接潻加任何油脂,而麵糰

會沾附微量塗抹在發酵箱上的特級橄欖油,這是用以避免麵糰黏著。

如何保存窯燒天然發酵麵包

天然發酵的麵包含有乳酸與醋酸,相較只使用商用酵母的麵包,有較長的保存期限 。

但由於BK坊的麵包皆未直接添加油脂,保濕較不易;出爐後,前三天可裝入紙袋,捲好袋口
,置於室溫。

第四天後,建議將麵包切片,以紙袋或塑膠袋包好,置入冷凍庫;可以如下的方式回溫品嚐:

1.平底鍋先蒸後烤法

這是最好的方式;烤出的麵包有外脆內軟的口感。

首先將不具塗膜層的平底鍋放上鐵網,然後以中火預熱約1分鐘,約是倒水入鍋能立即產生水
蒸汽的熱度,然後將切片麵包平鋪鐵網上,放入約1/4杯的水入鍋,蓋上鍋蓋,讓熱水蒸汽完
整滲入麵包,約1分鐘後掀蓋,散去水氣,若還剩餘水在鍋底,可續以中火烤乾,再將麵包翻
面,蓋上鍋蓋,以小火烤酥脆後即可食用。

2.烤箱

先將烤箱預熱約2分鐘,置入切片麵包,在麵包表面灑些水,約2分鐘後即可。或是烤箱預熱後
,置入切片麵包,在麵包上覆蓋微濕純棉布,約1分鐘後取出棉布,再續烤1分鐘,也能有外脆
內軟的口感。

3.微波爐

在微波爐內置入一小杯水,放入切片麵包,微波加熱。

4.電鍋

電鍋置入鐵網,蒸2~3分鐘即可。

磚窯特色


BK坊使用的磚窯是傳統羅馬式黑窯,因為木柴直接在麵包烘烤區燃燒,一開始會燒黑窯壁,因此
得名,但在數小時的加熱下,高溫會使得黑碳燒成白色的灰,經過徹底的清潔,窯烤的麵包是不
會有沾附黑碳的痕跡。

這磚窯是參考國外的相關書籍與網站自已設計,與一些朋友合蓋,窯內壁為耐火磚,外覆保溫材
料。由於是這輩子第一次施作泥水工,常常得透過網路,諮詢國外同好與麵包師傅的意見,修修
改改,終有很滿意的外形與功能。

相較於商用酵母粉的高產氣率,只使用酸種天然發酵的麵包,一部分的菌種為產生特殊風味的乳
酸菌,另外一部份才是產生二氧化碳的酵母菌,發酵麵糰會較厚實;磚窯的特色在於運用麵包烘
烤直接接觸耐火磚的熱傳導,耐火磚陶瓷材質燒熱後以遠紅外線滲透到麵糰內部的幅射熱,加上
以水霧灑在窯壁上形成高溫水蒸汽對流;磚窯的確提供絕佳的烘烤條件,在適當的發酵與溫控下
,能烘烤出內鬆外脆的傳統歐式酸種麵包。 

2009年9月6日 星期日

菌種的培養

有非常多培養天然發酵菌種的方法,所聽聞的,大都以水果浸漬數天後,再加入麵粉;其實
最簡單的,就是以麵粉加水,在適當的溫度下,即能培養天然酵母。

BK坊所用的原始菌種是以磨穀機將有機小麥粒磨成粉,水與溫度的條件如下:

第一次先以10克麵粉,12克水,一開始溫度環境設在攝式22度至26度,較易成功。
接下來就取上一次的10克麵糰再加10克麵粉與12克水,一天約重覆2次;依個人經驗
在第三天麵糰就會有因天然菌種發酵而產生的氣泡。基本上,菌種必須經二個星期以上的餵
養才有足夠的活性來製作酸種麵包

麵包發酸與烘焙的流程:

目前一人作業,以二天為一個循環產出酸種麵包;流程如下:麵糰部份:第一天中午之前進
行最後菌種的培養,下午開始混合食材,攪拌麵糰,切割,成形,晚上將成形好的麵糰放入
冷藏發酵庫,待第二天一大早進窯烘焙。

窯的加熱:第一天早上送柴入窯,窯溫會持續而緩慢的上昇,重點在將熱滲入窯壁內,第二
天才能有足夠的餘溫烘烤約四至五次的麵包。

酸麵糰介紹

酸麵糰的歷史

人類有歷史記載麵包製作是在3600年前的埃及時代,當時人們單純加水攪拌後的麵糰在室溫
下,自然有酵母菌與乳酵菌附著其上,放置一段時間,發現產生汽泡,經石窯烘烤,會比未發酵
的麵餅來的鬆脆,也多了不同的特殊味道;這種因酵母菌發酵產生二氧化碳混著乳酵菌發酵產生
乳酸與醋酸的麵糰,西方人稱為Sourdough;意為酸麵糰。

酸麵糰對健康的益處

大多數的全穀類都含有一種『植酸』的成份,人體吸收後會妨礙重要微量礦物質的吸收,在酸性
的環境下,植酸的活性能被抑制,有效增加微量元素的吸收。另外BK坊採用約18小時的長時間
低溫發酵,學理上以證實,天然酵母的化學作用讓穀糠釋出更多抗氧化物。

而有朋友天生對麵食過敏,但在食用酸種麵包後,完全沒有先前食用小麥製品後腸胃不適的症狀
,或許是與天然菌種發酵過程中釋放的營養素有關。

天然建康的BK故事

南埔村從四年多前,清晨鄉村小徑上就出現一個瘦長的身影在慢跑,他就是6年級生的班長李先
生。原本從事電子業的他,烘焙這嗜好,在十多年前服預官役,跟伙房麵包師傅學做吐司開始,
退伍後曾短暫遊學德國,當時對德式麵包的紮實印象深刻,也非喜歡那種樸實的口感;這興趣自
始就維持這麼似有若無,約莫四年前,與同事聊起這一生想做的事,興起談到,想開家健康的烘
焙坊,這麼說著,也上網搜尋國外的麵包店,留意到一家加拿大的烘培坊little stream,採
用傳統羅馬式磚窯烘烤天然發酵麵包,樸實的質感,非常吸引人,之後在雅馬遜網路書店買了2
本關於傳統土窯與磚窯烘烤麵包的書籍,就著手在朋友的庭院蓋了一座可烤8個歐式麵包的土窯
,同時也以全麥麵粉培養天然酵母,過程非常順利,然後先在家庭式電烤箱烘培,再將經驗轉至
土窯,發現土窯的熱力,搭配水蒸氣的滲透,能讓出爐的麵包有種內鬆外脆的口感。

後來在四年半前移居到南埔村,蓋了現在的磚窯,前前後後準備三年,在最近一次的絲路單車旅
行結束,終於決定分享這些年來的柴燒磚窯天然發酵麵包。

單車旅行Biking與麵包烘焙Baking是李先生這些年最大的樂趣,一則以動,一則以靜;BK so
fun,也因此取名為BK坊;BKFun。李先生的願景是想做自已真正有興趣的事,也由此鼓勵所有
的朋友能過自已真正想過的生活。接下來我們將一連串報導這位南埔新移民的故事與他的天然酵
母的麵包。

2009年9月2日 星期三

芡實的成長與採收-郭光武



因為有水草的關係芡實無法開花,但會繼續的成長,最高會長到一尺半高。但沒有水草時,花梗
就不被水草所限制,成長才不受影響,(花會開、高才只有三吋),目前開花已經末期了,葉面就
會越變越小,芡實剛出生時,葉面也很小,差不多長到第17~18月時,葉面最大(一公尺),芡實
的成長期從小到大,陸續大約會開100片葉子,因為有做記錄5~6年的關係所以我很清楚,等它開
完100片葉子後,一棵芡實的壽命也已結束。

根的部份和鳳梨頭的型式差不多,葉片總共有4片往放射狀方向生長,之前有想培育多一點,但都
沒有成功,我就讓它們自然生長,芡實種子的外殼非常硬,我曾經在參加水土保持講席時有問過,
芡實要怎麼食用,講師說其實就像是穀子粘米一樣,要先把堅硬的外殼模磨破,但我試過了這方法
跟本就行不通。

雖然只有一個品種,但是它也可以改變品種,但我發覺到不是每顆種子的葉面都相同,也還有看到
過雙胞葉,曾經有嘗試過變種,把蓮花粉紅色的粉末與芡實混種,卻沒有成功。台灣也有進口大陸
的芡實,一包(一斤)才賣100元,很便宜,曾經有聽別人說過:「採收時盡量外殼不要太硬、太熟,
種子切開才比較好剖開,(種子較熟呈黃褐色、種子較不熟呈深褐色)」。

我也曾嘗試過用火炒像炒花生米方式一樣,種子經過火炒後並炭化,還要用木板敲打才能把食用的
芡實取出,非常耗時又耗力。早期是台灣的客家人在南部最先種植蓮花和芡實,大量生產後大陸才
來台灣取種子回去培育,不過現在台灣的四神湯裡的芡實幾乎都是用大陸進口的了,台灣沒有好好
的復育真的很可惜。

南埔郭家芡實園的源由-郭光武

「芡實種子似乎是老天爺送給我的。」郭光武先生這樣回想著。



郭光武:「我會種植芡實,其實是一種緣份;六年前我在山上石凳子那邊的土地,有一些山田,
以前是種植橘子的,後來因為橘子死掉後,再加上我心臟開刀剛好,我就把山田那邊田埂前面加
高,並將水把田放滿,開始種植菱角,第一年沒有收成,第二年養田螺的田裡,突然有一張大片
的葉子,因為周遭只有這麼一株,而且葉子是我從沒有看過的,我好奇的跑過去看,觸摸葉子,
發現葉面全是刺。因為不清楚這是什麼,於是我回到家請媳婦幫我上網查這株水生而且葉子滿身
是刺,葉脈呈現紅色的,媳婦查詢之後告訴我,它竟是我們常吃的『芡實』。

這一棵芡實曾經被人偷挖,當時水剛被挖的關係,原本清徹的水面變得混濁,因為小偷挖到一半
,不想被我看到而放棄,因為就只有一棵,後來就把芡實移植到我家附近的田就近照顧,我才開
始重視芡實的培植。



經過幾年時間的培育後,陸續開花結果才有目前的種子,後來我看新聞、雜誌得知,才知道芡實就
算經過1000多年深埋到土底下,沒有經過培育挖出土後還會繼續萌芽,真是神奇。所以這不就是老
天給我的禮物嗎?」

郭家老宅、橘子園心得-郭光武

郭家老宅的房舍正中間(一條龍)這棟原先就用買的,左右兩邊房舍才是我父親親自建造、設計的
,而房屋的上方完全是用木頭筍接建製,只有2橫,設計的想法也有參考南埔其他的房舍,南埔養
機場搬至過來後,父親時代就有分3次家,所以房舍就有3個地方,大房就是目前的郭家老宅,二
房在郭家老宅再上方點,三房就是擺設祖先牌位的地方,郭家老宅已經有100年的歷史。




我是標準的務農農家子弟,本來國中畢業要去考師範學院,因為我去體檢體重過輕,沒有通過學
院所衡量的入學考試資格,但我如果有去參加考試的話一定會給我考上的。(因為我有先天性的
心臟病),我的心臟病在民國55年去開刀,是給台大醫院的林方郁醫生手術,沒有錯!就是之前
的衛生署長,林醫生的醫術非常好,我到目前還一直想起他、感謝他。

從前的橘子樹是絕對沒有噴灑農藥的習慣,務農家庭人口眾多還必須全家人一起出動抓果蟲,後
期橘子園面積(3甲地、一千多顆的橘子樹)越來越大、收益也越來越好時... 就開始噴灑農藥了
,噴灑農藥後曾經農藥中毒過2次,種植則由我一人獨自料理照顧,當要採收果實時就會請人來
幫忙做採收的工作,3甲山區田地中,我並非全部都種植柑橘,有1/3種植椪柑,1/3種植海梨,
1/3種植桶柑,至於接枝技術是從父親那所學習到的,從小到大我都以種橘子樹為業,價錢來說
真的是從前的價位比較好,現今生產過剩,尤其是去年幾乎都沒有賺,當價錢正好時,拿裝肥料
的袋子裝一袋去北埔市場賣都要700-800元,雖然現今價錢不理想,但女兒說反正就把橘子園當
做休閒運動的場所就好了,而現在我也什麼都不能做,只好就繼續種植下去了,因為要放棄或收
割我也很捨不得。

農藥用多對身體也不好,尤其是現代的文明病癌症,但卻為了收益而使用農藥,我想....這是現
代農夫最大的悲哀吧!! 自從女兒有了腫瘤後,去年女兒所種植的柑橘就不再噴灑農藥了,現在我
每天都要和蟲玩躲貓貓了!!

2009年9月1日 星期二

郭家遷移-郭光武的訪談記錄



我的二哥是受日本教育,國小畢業後就到日本留學,因為當時美日戰爭緊張的關係,原本要去唸書
的二哥,就被日本軍方派去做戰鬥機,也是當時有名的零式戰鬥機。他對機械方面有些許的研究,
也有做螺旋槳,當戰爭結束後日本投降,美國放原子彈,二哥因為5-6天前離開長崎就躲過美國所
投下的原子彈,真是非常幸運。還保留原先在日本軍方裡學習到的機械維修技術,在民國38年左右
回到台灣時便開始研究發電機,並且購買現成的發電機,之前的發電機是由父親製作,我的二哥覺
得早期父親所製作的齒輪轉動不好、力量也不足,後來就改為用皮帶轉動發電方式,大輪帶動小輪
使用皮帶才有辦法強而有力的轉動。

當時發電所充的大電池是直流電,剛好下方池塘有很多魚,充電充完後我們就去電魚,從前電魚是
合法的也沒有人會管制,(時代不同的關係,農業社會物資不足,當然求飽為重點...)。我的父親
不相信鬼神,也包括我在內,沒有了迷信固執的迷思,所以對於發電機研究不受傳統迷信所限制,
發電機池塘附近樹林邊從前是清朝時期的墳墓區,當時可能是照明設備不足的關係,大家都有看到
鬼火,大家都問我和父親會不會害怕,但是我們並不害怕。反正我們的想法很簡單,只要心存正念
就不會害怕了,況且也沒有得罪它所以並不怕。靈火也蠻神奇的,近看卻看不到,遠看才看得到,
是藍色的光。我看到前面往北埔國中山邊上,斷斷續續也都有鬼火,現在就沒有了,但許多公墓現
在還是存在。



郭家的老家,清朝是在峨眉加油站附近,日據時代快光復前才遷往南埔養雞場,從前家家戶戶都是
佃農,耕種經濟較好轉後才在南埔村買田種植,我伯父之前在農會任職總幹事,他對金融方面有所
專長,在大戰後幣值貶時才鼓勵我們借錢先買田地,因為買田種植的關係所以就此在南埔定居。和
風老宅命名的原因,說真的我並不是很清楚,我猜想是我伯父(郭宗和)名字的關係,早期伯父算是
南埔村名聲響亮的人物,曾經任職於日本農會總幹事也任職於日本鄉公所職員,父親是早期的南埔
村村長,以前的村長並不是非常好當,常常都必須要交際應酬請吃飯。

土壤檢測教育訓練

2009/09/01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,來到此地為我們上課,主要是來分析

農田土壤、灌溉水及作物植物體,以診斷土壤肥力,灌溉水品質及作物之營養狀態,並藉以

推薦適當的土壤肥培管理措施,做良好作物栽培田間土壤肥培的管理首要之務。

利用水力剝棉花外殼的機器-郭光武

郭光武先生居家旁,在日據時代,曾經有一台藉由碑塘水力發電的發電機,發出的電力主要供做家
中的照明有時也可以充當蓄電池充電。由於水力帶動轉輪轉動,郭先生的父親和兄長,讓發電機發
電之餘,藉由機械傳動原理,設計了水力剝綿花殼的機具,以下是郭先生憶起往事的採訪內容。




郭先生:「以前山上有種過棉花,成熟的棉花外面有種皮,必須把外殼剝掉,這剝除外殼的程序一
切都使用手工來進行,但手工程序太難、太費時間了,因此我的父親也發明剝除棉花外殼的機器,
(是利用兩個軸子的運轉,並且機器會把棉花拉去,之後與棉花殼分離),非常的好用現在的我還可
畫出機器的樣子,而技術的原理也是很簡單,是經由兩個輪子靠近,當放入棉花經過擠壓,剝殼機
就會自動轉動,一直會把棉花拉出去,等棉花全部都拉完後,種子外殼因為比較大無法穿過,所以
兩者就輕易分離了。」

郭家老式水力發電機的介紹-郭光武

從前郭光武老先生家中有一台日據時其自建的水力發電機,以下是其回憶當時的記錄。



郭先生說:「從前是發電機室,而這個孔是水輪車的水利孔,過來一點就是水輪車,在水輪車的
上方就是以前的小池塘,大約一公尺多就能夠發電了,這個車輪發電機的水輪車是從我父親開始
自己製造完成的,發電機則用購買的,沒有辦法自己親自製作,和水頭伯公上面的水車轉動的渦
輪並不相同。



渦輪必須要裝水外加要有12個軸,幾乎有一半會裝水,當水裝滿時就會有較大的力量順利往下滑
,就由這個力量來啟動發電機。在日據時代父親就已製作完成,當時的父親的想法和技術是因為
,日據時代電力不足且只由池塘下面過,從前的客家人很窮又很省,沒有多餘錢來施工建造使用
,就由自己親自製做發電器具來照明,以前的有些人也有使用河堤來當做免費的充電器,具有免
費的力量做為電力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