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8月27日 星期四

文史調查─『毛蟹笱』補毛蟹


毛蟹笱是用0.5公分竹篾編成,是早期民眾用來抓毛蟹用的工具,內層為漏斗形,毛蟹只能進
不能出。以前本地抓毛蟹時節是從每年農曆十月起到次年正月,這個時節是肥美的毛蟹要到海
裡下蛋,抓毛蟹的人,傍晚在行水河道上用石頭築兩道V形石壟填上泥土,將毛蟹荃口朝上游
,固定在V形石壟底端(下游),第二天荃裡就有毛蟹了。

客語拼音:海陸mo`hai ho 。用竹篾編成口寬而大、身扁而長的毛蟹笱(客音同吼)來抓毛蟹


蟹簍的形狀好像魚筌,身大、口大、網目也大,簍口形狀宛如喇叭。使用時,口部逆向著水流
<朝著上游>,壓在V字形石磊尖端,利用有落差的急湍水瀨。秋冬時期,為溪中蟹類的求偶
期,蟹群紛紛外出,往往順流而下,至水瀨時,為了求省力,螃蟹將會縮腳,任憑水流而下,
便被沖進了蟹簍內,因為簍嘴有篾鬚,只能進入不能逃出,於是螃蟹便落入漁夫所設的陷阱中
。 台灣溪流的螃蟹,以兩蟄長毛的毛蟹最肥大最有名,是秋冬的佳餚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