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8月26日 星期三

文史調查─『飯甑』炊飯使用


「飯甑」是以前炊飯的容器,古時以陶器製成,後世才用木材合成,也可以說是飯籠。飯甑在
以前是主要的煮飯器具,有大有小。後來一般人家煮飯,除了世胄之家,一般人已逐漸少用它
直接煮飯了。而是先把米洗淨放在「大鑊頭」煮,等到快要熟時,便用「飯撈仔」﹙飯瓢﹚撈
起來放到飯甑理,再放到鍋子裡架著炊熟,這樣炊出來的飯,香Q又沒有鍋巴,難怪大家都說
「大鍋飯小鍋菜」特別好吃。

如果當餐沒吃完,下一餐稍微炊一下即可吃了,方便省事。撈完飯剩下的「糜飲」﹙飯湯﹚還
可用來餵豬,或者給不夠奶吃的幼兒當補充品。另外,客家人還習慣用「飯甑」炊糯米做「粄
」,尤其是做「餈粑」,粑在客家點心中,是最為人所稱著的,所有的喜慶宴會,廟事佛誕,
都少不了它。在飯甑中炊熟的糯米,倒出來搗成餈粑,特別的細軟而好吃。

所以到了除夕,家家戶戶炊米做板,遊子歸鄉過年,闔家團圓,喜氣洋洋,不管富貴貧窮,年
夜飯總要做得特別豐盛,吃著美酒佳餚,飯甑要裝滿了飯,哪有空著的呢?大戶人家更不只一
個飯甑,一來使過年時人人吃得飽,二來一定要有剩下,留到明年﹙其實是明天﹚吃,因為新
年那天,習慣上是不煮飯、洗衣、洗澡等作任何事的,小孩看到也會自然的說:「舊年的飯還
有」,討個糧食豐足、年年有餘的好兆頭。

現在煮飯以電鍋代替了古時的飯甑,只要開關一按,蒸煮炊燉,悉聽尊便,平時很少煮多餘的
飯菜,如今大概唯有這餐年夜飯恐仍不免俗,還是「力求有餘」,飯鍋仍是煮滿了飯,不使它
空著的。

「年三十暗晡個飯甑」的確沒閒著的,所以人們常用這句話來表達沒空,忙得不可開交,有時
可以委婉拒絕別人的請託,有時可以對人含蓄表明自己無法答應別人的歉意,有時也可說明他
人最近的狀況,不問可知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人們不能天天像「年三十暗晡個飯甑」那樣沒
空,如何真誠善對他人或懂得「偷得浮生半日閒」的道理,保持健康的身體,才是人生的財富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