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8月26日 星期三

文史調查─『蓑衣』雨衣


以棕櫚為材料,手工編織成的雨衣,為民間日常用品,三十年代相當盛行。

利用棕繩編織而成的,而棕的纖維則來自棕樹葉稍(盛產於阿里山奮起湖),葉稍整理,
洗滌成棕絲,經搓揉而成棕繩。編織成穿在身上防雨水的早期雨衣,簑衣沿用了一千多年
,直到民國四、五十年代,才由塑膠雨衣取代。

民國三、四十年代是縫製簑衣的黃金時期。民國六十年代,質柔量輕的塑膠雨衣幾乎已全
面取代簑衣了。簑衣是物資匱乏的農業社會取自天然資源材料的產品,而現代所使用的雨
衣大都是塑膠材質所作成。

早期雨衣 (簑衣) 與現代雨衣最大的不同就是:

簑衣:穿起來笨重、難受,工作時礙手礙腳,穿簑衣最難受的就是頸部(脖子)簑衣的領子
又粗又硬,若是穿薄衣服再穿簑衣,渾身就刺痛難堪,但再當時也沒有更好的選擇!

現代雨衣:質地輕,穿帶方便,且方便摺疊收納,工作時也不會太過於礙手礙腳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