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

最新公告:2009/12/16南埔社區農業發展研習課程

2009/12/16(星期三)晚上 19:00-21:00「南埔社區農業發展研習課程」

內容:社區功能分區討論。

   討論社區功能分區及其用地使用容許項目製訂。

主講單位:黎明顧問公司 林組長。

課程對象:熱愛南埔的友人、培訓年齡層以60歲以下為主。

課程目標:配合南埔圳修繕工程,於施工期間安排研習課程。

備註:敬請有興趣的農友們請把握此次的研習課程,有興趣的村民撥冗參加。

2009/12/09 南埔農業發展研習課程

2009/12/09(星期三)晚上 19:00-21:00「南埔社區農業發展研習課程」

內容:產業包裝與行銷。

主講單位:地方產業發展方向及相關行銷策略討論。

課程對象:熱愛南埔的友人、培訓年齡層以60歲以下為主。

課程目標:配合南埔圳修繕工程,於施工期間安排研習課程。

備註:敬請有興趣的農友們請把握此次的研習課程,有興趣的村民撥冗參加。

2009年12月1日 星期二

2009/12/02 南埔農業發展研習課程

2009/12/02(星期三)晚上 19:00-21:00「南埔社區農業發展研習課程」

內容:觀摩行程 (苗栗有機農場參觀體驗)。

主講單位:麥欣嵐。

課程對象:熱愛南埔的友人、培訓年齡層以60歲以下為主。

課程目標:配合南埔圳修繕工程,於施工期間安排研習課程。

備註:敬請有興趣的農友們請把握此次的研習課程,有興趣的村民撥冗參加。

2009年11月25日 星期三

2009/11/25 南埔農業發展研習課程

2009/11/25(星期三)晚上 19:00-21:00「南埔社區農業發展研習課程」

內容:有機農業教學。

1.堆肥教學及說明。

2.蔬果栽種及耕作注意事項問題討論。

主講單位:彭博彥0910-945862。

課程對象:熱愛南埔的友人、培訓年齡層以60歲以下為主。

課程目標:配合南埔圳修繕工程,於施工期間安排研習課程。

備註:敬請有興趣的農友們請把握此次的研習課程,有興趣的村民撥冗參加。

2009年11月16日 星期一

2009/11/18 南埔農業發展研習課程

2009/11/18(星期三)晚上 19:00-21:00「南埔社區農業發展研習課程」

內容:社區功能分區討論、土地容許使用項目。

主講單位:黎明顧問公司、林組長。

課程對象:熱愛南埔的友人、培訓年齡層以60歲以下為主。

課程目標:配合南埔圳修繕工程,於施工期間安排研習課程。

備註:敬請有興趣的農友們請把握此次的研習課程,有興趣的村民撥冗參加。

2009年11月9日 星期一

2009/11/11 南埔農業發展研習課程

2009/11/11(星期三)晚上 19:00-21:00「南埔社區農業發展研習課程」

內容:有機農業教學。

1.土壤分類、土壤中的昆蟲2.水體的重要、水污染及水中生物介紹。

主講單位:農糧署北區分署、黎明顧問公司。

課程對象:熱愛南埔的友人、培訓年齡層以60歲以下為主。

課程目標:配合南埔圳修繕工程,於施工期間安排研習課程。

備註:敬請有興趣的農友們請把握此次的研習課程,有興趣的村民撥冗參加。

2009/11/04 南埔農業發展研習課程

2009/11/04 (星期三)晚上 19:00-21:00「南埔社區農業發展研習課程」

內容:農地大解密、再生計畫的檢討。

1.分析各戶耕地土壤及旱水的檢測數據2.農村再生試辦計畫內容檢討及修正。

主講單位:農糧署北區分署、黎明顧問公司。

課程對象:熱愛南埔的友人、培訓年齡層以60歲以下為主。

課程目標:配合南埔圳修繕工程,於施工期間安排研習課程。

備註:敬請有興趣的農友們請把握此次的研習課程,有興趣的村民撥冗參加。

2009年10月14日 星期三

2009/10/28 南埔社區農業發展觀摩研習活動

南埔社區農業發展觀摩研習活動

活動時間 : 2009/10/28〈星期三〉

活動地點 : 台北淡水秀明農場,三芝共榮社區,淡水老街。

集合時間 : 2009/10/28上午07:30

集合地點 : 南昌宮

活動說明 : 本次觀摩活動全程免費,歡迎學員踴躍參與。

2009/10/21 南埔農業發展研習課程

2009/10/21(星期三)晚上 19:00-21:00「南埔社區農業發展研習課程」

內容:生態社區的遠景

1.低碳社會、綠色交通、節能省電、資源再生等2.特色農宅、綠建築、無障礙空間等。

主講單位:黎明工程顧問 林組長

課程對象:熱愛南埔的友人、培訓年齡層以60歲以下為主。

課程目標:配合南埔圳修繕工程,於施工期間安排研習課程。

備註:敬請有興趣的農友們請把握此次的研習課程,有興趣的村民撥冗參加。

2009年10月8日 星期四

2009/10/14 南埔農業發展研習課程

2009/10/14 (星期三) 晚上 19:00-21:00「南埔社區農業發展研習課程」

內容:1.秀明農法介紹2.生產履歷、多元產銷。

主講單位:農糧署北區分署。

課程對象:熱愛南埔的友人、培訓年齡層以60歲以下為主。

課程目標:配合南埔圳修繕工程,於施工期間安排研習課程。

備註:敬請有興趣的農友們請把握此次的研習課程,有興趣的村民撥冗參加。

2009/10/07 南埔農業發展研習課程

2009/10/07 (星期三) 晚上 19:00-21:00「南埔社區農業發展研習課程」

內容:耕作土質及用水測量。

主講單位:農糧署北區分署。

課程對象:熱愛南埔的友人、培訓年齡層以60歲以下為主。

課程目標:配合南埔圳修繕工程,於施工期間安排研習課程。

備註:敬請有興趣的農友們請把握此次的研習課程,有興趣的村民撥冗參加。

2009/9/30 南埔農業發展研習課程

2009/9/30 (星期三) 晚上 19:00-21:00「南埔社區農業發展研習課程」

內容:1.無毒與有機的對話2.活化休耕田、小地方大佃農。

主講單位:黎明顧問公司。

課程對象:熱愛南埔的友人、培訓年齡層以60歲以下為主。

課程目標:配合南埔圳修繕工程,於施工期間安排研習課程。

備註:敬請有興趣的農友們請把握此次的研習課程,有興趣的村民撥冗參加。

2009/10/08 南埔圳開工前會勘

2009/10/08(星期四)南埔村長會同水保局、水利會以及發包廠商,一同進行南埔圳開工前會勘
活動。再進行休耕前南埔圳施工勘查,也請各位南埔鄉民能在施工期間,能多多配合及注意施工
鄰近點的自身安全。

休耕期間為配合南埔圳修繕工程,南埔村於固定星期三晚上 19:00-21:00舉辦「南埔社區農
業發展研習課程」,敬請各位有興趣的鄉親們能踴躍參與研習課程,謝謝!!

備註:研習課程2009/9/30至2009/12/23止。

2009年9月30日 星期三

2009/9/30南埔水圳施工說明會

2009/09/30(星期三)在衛生所3樓舉辦『南埔水圳施工說明會』,這次說明會民眾參與熱烈,
因此在未來的發展上,除了保存現有之水圳生態、 綠美化其沿岸之公共空間外,更可結合周邊
公共空間的改善成為南埔村一重要的入口意象。

在地區說明會、社區規畫師等制度與里辦公處爭取下開始動工。期望將地方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間
和傳統歷史文化結合,打造南埔客庄生活空間,延續人文及地理文化資產。

2009年9月24日 星期四

南埔木工藝術創作家陳永斌先生訪談(上)

陳永斌老師是新竹關西人,就讀復興美工期間,受恩師栽培,奠定紮實的美術基礎,曾獲1972年
台陽美展西畫組佳作,及1974年全國青年水彩寫生賽第二名,這對一個青年來說確是一項不容易
的殊榮。

1976年,隻身前往維也納國家美術學院深造,主攻建築及室內設計。回國後從事熱愛的本行,它
的作品遍佈全台,極獲好評,因而累積豐富的實務經驗與設計靈感。工作期間,陳老師不忘心愛
的美術,從未停止繪畫及雕塑創作,並在大學擔任教職,造育英才。

2001年,陳永斌老師到紐約成立「木城堡創意木工廠」,從事創意家具之設計製造,起初半年即
獲得豐碩成果。然而突如其來的911事件卻嚴重影響全球景氣,在賠掉大部分資金後,他束裝返國
,回到北埔鄉下重新出發,2005年成立個人工作室,專心從事木工藝術創作。

陳永斌老師是一個不擺架子,非常隨和的藝術家。我們一行人進到他的工作室後,只見他穿著平時
居家的衣服,立刻放下手邊的工作,為大家解說。

他的每一項作品都有完整的設計圖,認為只懂工藝,而沒有創意的話,就只能當個工匠,不是藝術
家。陳老師展示他的設計原圖,大夥兒看了之後,嘆為觀止;就連公視連續劇「寒夜」場景中的那
一幢茅草屋也是出自他的手筆,據說只花了二個鐘頭就畫好了。

展示室的那二把皮革座椅也是依據事先畫好的設計圖去打造的,木工的部分不說,單單牛皮索就花
了他很多心血,要先依據圖面計算好總長度,再一根根連接成所要的長度。等到椅架完成後,要先
將皮索泡濕,再依據設計圖一點一點地編織起來。聽說整個編織的過程花了約二個禮拜的時間,完
成後他雙手的前三指頭已經皮開肉綻了。

除了美術設計與木工創作外,陳老師又出示了多年蒐集的石頭讓大家欣賞,並講解各種石頭的屬性
與形成經過,說到幾萬年前的地殼變動,火山爆發初期、中期與末期的岩漿噴發狀態,各時期形成
的地質不同,而產生了所謂安山岩、玄武岩及花崗岩…等。

陳老師工作室的機具非常完整,有許多都是買入二手機具,再自力加以修復;所有的工作檯及治具
幾乎全是自已設計製作出來的。木工車床的「車刀」多達七、八十支,也都是配合作品的需要,一
支一支交代鐵工打造出來的,據說尺寸之完整、式樣之繁多,全台無人能出其右。

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

南埔木工藝術創作家陳永斌先生訪談(下)

木工藝術創作家陳永斌2001年到紐約成立一個木城堡創意工坊,卻受到雙子星大廈遭受恐怖攻擊
不景氣影響,在賠掉大部分資金後,陳永斌束裝返國,回到新竹鄉下,重新出發,在木工藝術創
作中,尋回自己。

復興美工畢業的陳永斌,畫的一幅好水彩畫,也曾在台陽美展得獎,原以為自己會走美術這條路
,卻不想到維也那留學後,卻一頭栽進木工藝術創作這條不歸路而無法回頭。

陳永斌說,在紐約雙子星大廈遭受恐怖攻擊當下,他在郊區山上的工廠看到大樓爆炸傾倒,公司
也因為這次的恐怖攻擊遭受連累,一整年都接不到訂單,處此情況下,他這位藝術總監,決定結
束美國的工廠,回到新竹鄉下,在美麗的北埔鄉南埔村成立工作室。

陳永斌位於北埔鄉南埔村的工作室,往外望出去,是一片南埔村的美麗田野風光,他在過去兩年
,重新沈殿自己,在滿屋子流浪狗陪著情況下,完成一件件自己很滿意的作品。

陳永斌返國後的第一次原木傢俱創作展,日前在峨眉鄉的富興茶葉產銷第一班展覽,總共20幾件
桌椅原木創作中,不難窺出年輕遊學維也那對他的影響,尤其是維也那新藝術設計觀所強調的「
個性」、「探索」與現代生活融合的工藝理念和裝飾風格。

從陳永斌的作品中,可以看出他非常善用枝椏的榫接和桌面、凳面以原形的方式保留,他強調,
他的很多作品仍源自於仍主導現代建築、工業、工藝設計40年代的「包浩斯」主軸理論,從功能
決定造型中延伸出尊重材料的前提下,勿需過度裁減或裝飾的姿態呈現。

2009年9月22日 星期二

南埔耆老莊春慶老先生訪談



要說到南埔的由來,一般人可能沒有辦法說得那麼詳細,而我在南埔生活住了85年,早期南埔村南
昌宮供奉的王爺公,在彭相伯(彭理相)家裡擺放,彭相伯(彭理相)家裡是開中藥房的,所以南埔人
到了過年要祭拜王爺公時,一定會到中藥房祭拜王爺公,大家都覺得不方便及不好意思。之後南埔
公舘後,南埔村上就蓋了2間空閒的房舍,在日據時代時叫做『北埔分校』,我就在北埔分校念小學
一年級,在民國14~15年南埔村才建造了一座橋通往北埔的橋,那時南坑人到南埔念書,唸到3年級
分校學生時就轉至北埔國小唸書,就也只剩下2間空蕩蕩的房舍。

所以大家就想到,如果把王爺公擺放到2間空閒的公有房舍裡,過年祭拜時就不需要麻煩彭相伯(彭
理相)也不必在不好意思的經過中藥房。公舘-是指以前日本時代沒有旅社,大線道沒有路,外來的
人北埔也有金廣福,祭祀一年要參拜2次,也有演媽祖戲、平安戲,幾年後房舍損壞無法擺放王爺
公,就在南埔村的榕樹下伯公就泥磚建造一個,在南埔村叫做是集會所,也是經過了幾年後幾乎損
壞,到了民國50幾年我當爐主,大家共同的意見說廟已快損壞了需不需要再維修,維修也就由我起
頭帶動,做主任委員第4年時,當時資金缺乏,各地方:峨嵋又要蓋廟,中盛村蓋廟,北埔慈天宮
蓋廟,任期4年我就到處借了4次錢,王爺宮主要祭祀的有:主神王爺公、三山國王、媽祖….等,
這幾年來因為人口外流,後來民國15年橋才建造。主神王爺公。

以前的南昌宮的住址是大家曬穀的地方,當初土地由翁家、蕭家、彭家、泥磚屋,還有我們莊家的
,後來大家協議蓋起來做廟,王爺公是南埔村一個很重要的信仰中心,老人家說非常的靈驗,是各
家捐贈土地建造的,之前平地人很懼怕山地人,有一天山地人要來南埔出草時,山地人遠看南埔村
南昌宮裡那麼多的人就放棄了,之後就去中盛村,南埔人知道後並設下埋伏,正當山地人出草延著
峨眉溪回程南埔時,南埔人就開槍射殺死很多山地人,而那個地方叫做『番仔骨頭排』。

南昌宮廟附近的榕樹下有一尊石爺,一推石頭堆積到那邊,大家和小孩子都會去求絭,帶著石爺絭
會很平安,一般人不知道以為神明就是石頭,但其實不是,是之前上朝,有一個叫做『石敢當』,




非常重視小孩,很多小孩子認他做乾爹,往後就這樣的傳承下來了,而石爺祭拜的日子是每年的石
爺生(農曆的四月初八日),每年換桊的小孩子有幾百人,每年人數都這麼多,石爺宮的歷史也有上
百年了,我活了80多歲了,我知道石爺的位置都一直在那邊。

以前的河邊最早前是麻竹子橋,後來在民國15年建造吊橋,當吊橋已損壞後,之前原本是南坑人來
南埔唸書,但廢校後南埔人就到北埔唸書,後來橋損壞時,南埔的老村長張正順就帶頭蓋水泥橋,
蓋水泥橋時非常辛苦,因為沒有經費還要分3等費用縣政府出一股、鄉公所出一股、南埔村出一股
,那時因為要籌錢10萬蓋橋,等籌到10萬時鄉公所就要發包,存了10萬3千存在農會。


清朝和日本的戰爭叫做『甲午戰爭』,戰敗了必須割地求和,台灣就給日本接管,住在南坑,那時
小船幾10隻,台灣的總都台,他的母親寫信給他告訴他可以回來台灣了,後來台南有一個朱建榮,
看一看他就拿30元買點心給他吃,從台南過來的海邊陽光很刺眼,順勢把手伸起來遮陽光,日本人
看到想說怎麼這麼有禮貌和我敬禮,實際上我是要遮陽光而已,之後日本人船就開走了,台北往下
打,上段攻打到新竹,我們北埔的莊紹祖就帶兵和日本人打戰,莊紹祖的新兵早晨出席朝會站在台
上打日本人,被打之後日本兵不敢說,最後到台南,打到很疲倦,到新竹被北埔的莊紹祖帶領的新
兵攻打,從新竹攻打到新埔,那個人住新埔。

龜山坪有一個地方像八仙桌,然後被破壞不能住,搬到五峰居住,和兒子住居後那個地方的地名叫
做18兒,龜山坪以前是種茶的地方,後來傳到第5個兒子後就沒有人繼承就變荒部了,原住民生有
9胎,胎胎都是雙胞胎共18個兒子,山地人也在此定居番婆坑,南埔和番婆坑的由來是,番婆坑的
男人要在南埔經過,經過時奈不和南埔人,然後給南埔人殺光,之後留下的都是番婆坑的女人,這
就是番婆坑名字的由來。

南埔村長在日據時代叫『保正』,先後順序是彭禮相、木材伯(莊木材)、張昌源、莊阿魁、郭宗維
、莊鼎勳、陳秋河做半任,之後就換翁瑞煤(改名翁瑞璐)做半任。魏坤泉做3任,莊南龍做3任,南
埔代表出任幾位:最先是莊阿魁做10多年,莊春慶做2任、彭清朋、李文瑞做2任、之後就是莊南樓


南埔的金剛寺是叫做妙嬋師名字叫做張煥元創造的,張昌源(弟弟)回來南埔後在後山觀音座蓮建造
一座金剛寺。金剛寺是在全世界上算是數一數二的廟宇,畫圖、造佛、頌經、書法、和尚都是一流
的,之前在金剛寺的山下都沒有房子,只有一棟莊榮基的房子,由一棵樟樹建造一棟房子,以前南
埔人都以務農為主,一甲田沒有多少榖,還要繳稅,莊家、蕭家才有自己的田,大部分都賣掉的很
多。金剛寺和金鑑堂的關係:我想可能是張家的堂號吧,金鑑堂是妙嬋師一手打造,十幾種的樂器
他都很拿手

2009年9月15日 星期二

BK麵包特色

BK坊的前身是香菇寮,後來因進口香菇傾銷,台灣香菇業沒落,該香菇寮也閒置了下來。

BK坊採用柴燒方式來烘培歐式麵包, 樸實帶點ㄦ咬勁的口感,慢慢可品嚐出天然食材的餘
韻。BK 坊的麵包食材僅含穀粉、果乾、核果、海鹽、 過濾水 ,不使用商用酵母粉、糖、
蛋、奶、改良劑; 製作過程並不直接潻加任何油脂,而麵糰會沾附微量塗抹在發酵箱上的
特級橄欖油,這是用以避免麵糰黏著,健康的麵包。

2009年9月14日 星期一

翁錦城訪談

葉旺伯家是家庭式賣豆腐的,需要購買的人才需要去葉家購買,我阿公以前有開過雜貨店,從
前居住有100多戶人家,非常熱鬧、滿滿都是人群。戰爭時雖然沒有攻打到南埔,但偶爾還是
會有空襲警報,在光復戰爭前就許多南埔村的人,就遷移到花蓮討生活了,這是一波很大的人
口外移。

日本時代時伯公廟位置就是現在的石爺宮附近,位置朝向外,務農人家只要是割稻、種田都會
祭拜伯公、伯母,在日據時代日本人只讓我們拜日本神,所以當時禁止南埔人祭拜伯公、伯母


村民就開始想辦法把伯公、伯母移走,就用玻璃箱包起來藏在樹下,光復戰後才敢把伯公從樹
下拿出來,到最後大家都提議出錢蓋廟,廟的建製都用竹籐加石塊,外面是用稻草加泥土建造


70-80年前,陳清,陳泉兩兄弟從前是經營瓦窯的,位置就在目前水車的位置,因為燒製瓦片
所需要的土地是由另外的陳家所供應,經營上遇到一些的誤會後,雙陳兩家人就開始打官司。
陳清、陳泉打輸陳家,土地就被收回陳家,之後南埔就沒有瓦窯了,(雙陳兩家都沒有親戚關
係),南埔所有人要蓋房子都必須和他們購買瓦片,造瓦是用青石製作的,務農生活燒炭是很
普遍的,也有許多人燒炭,位置靠近風水那一帶,生龍口的底部用木板托高,固定部分用水泥
加石頭砌成的,真的很神奇。

南埔百歲婆訪談



我的生父本姓溫,共有8個姊妹,我是排行第6,因為生父家並沒有兒子,所以買了一個兒子。
在務農社會時家境非常清寒,我的生父就把我賣給大戶的彭姓人家,在我18歲時嫁給姓許人家
,結婚前期原先住在竹東的員崠子,在25歲後就搬到南埔,我定居南埔居住已經70多年了,當
初在這居住的目的主要是耕種,因為夫家有田地,各自分配給兄弟姐妹田地耕種以賺錢養家。

我總共生了5個兒子、2個女兒,而以前南埔的原貌:路只是田徑小路並沒有柏油路,橋是鉛線
橋(吊橋),而交通工具是以腳踏車,我家居住的屋是磚瓦屋,獨棟的並不是ㄈ房屋,結婚是坐
轎子過來的。採買部分還是要到北埔街上購買,有一家葉伯母雜貨店在巷子裡面還有賣麵線,
偶爾還會有豬肉商挑擔子來賣,村上有一所神父幼稚園,幼稚園地點在目前的洗衫亭附近(莊屋
家),姓古的女兒在幼稚園教書,我女兒都有唸幼稚園。



南埔以前有100多戶人家,之後因為戰爭的關係,紛紛遷移到花蓮、台東一帶。而我長命百歲的
養身之道:早上吃飯再搭配睡前喝牛奶、早睡早起(晚上8點睡、早上6點起床),保持開朗的心
情,這樣做的話,每個人都會和我ㄧ樣健康一樣長壽!

2009年9月10日 星期四

BK麵包創建史

為了能兼顧旅行及事業,所以經過四年的收集資料、研究、採購、築窯,並開始測試配方,
在2006年8-9月間開始有柴窯烤製的麵包。

雖然有了窯烤的麵包產出,但是配方尚未成熟,從建窯開始都是利用例假日進行,所以時間
顯得較長。第六次的東絲路之旅從2008年4月開始到9月,從土耳其出發,一直到中國大陸,
歷經6個國家,平均每個國家停留一個月,其間曾在土耳奇看過窯爐,但與自已建的窯不同,
因為自己採用歐洲式的結構。回國後專心從事自然長期發酵的麵包烤製工作,2008年底請好
友試吃,2009年正式上市,除了到BK坊購買之外,也可以電話或e-mail下單,再利用宅配
送達。

目前因為只有老闆一個進行,又要燒窯、又要配料及拌料、製作麵包、燒烤、切製、包裝等
,所以目前只有週四上午及週六一天有現烤的麵包銷售。有全麥、堅果、蔓越莓、核桃及葡
萄乾、無花果棍等,每個麵包烤出來後,都會先切片,再包裝。客人收到後,可以用平底鍋
先蒸後烤法、烤箱烤熱、微波爐加熱、電鍋蒸熱都可,也可以搭配其他食材。

磚窯烤出嚼勁

「令人感動的麵包!」新竹縣北埔BK坊的柴燒磚窯天然發酵麵包,烘焙各式口味的德國麵包,
扎實的原料咬勁十足,吃過的客人都驚嘆說,刺激味蕾讓人重新體會麵包的滋味。但礙於空間
限制,一天限量150個。

磚窯的燃料是木柴,係向木材工廠購買邊餘料及樹皮而得!爐內塞滿了木材,熊熊大火正燒得
吱吱作響!李老闆說今天要先燒個10小時,約可達200多度C,明天才會烘焙麵包 :大約可以
烤五爐,總計約150個麵包(內爐底面積尺寸約為120cm*180cm)由於爐溫會越來越低,到最後
可能已經降至約170度了,所以每一爐的烘焙時間也就會越來越長。

他的產品主要都是德國黑麥之類的硬麵包,依價目表計有:有機堅果全麥,有機南瓜子葡萄乾
全麥、有機全麥、黑麥核桃葡萄乾、蔓越莓全麥等,重量在600g~660g之間,售價在$170~$
180之間,核桃超多的,算起來真的很便宜喔!

Rio的BK坊,採用傳統羅馬式磚窯烘烤天然發酵麵包;他分享經驗說,全麥麵粉加水在室溫下
可培養出天然酵母,菌種發酵會產生乳酸與醋酸,經過磚窯熱力烘焙45分鐘以上,製做出來的
麵包外脆內鬆,相當扎實。

有著烘焙好手藝的李瑞庭,也是鐵馬運動愛好者,從32歲開始6度出國圓夢,隻身騎單車流浪歐
亞非美四大洲,體驗人生,首航國家古巴,絕大多數台灣人鮮有機會前往,去年4月啟程的橫跨
歐亞單車之旅,2個月間從土耳其、伊朗、烏茲別克、塔吉克、吉爾吉斯到中國,親身經驗天主
教、伊斯蘭教、中國文明與少數種族本土宗教的洗禮。

2009年9月9日 星期三

BK麵包- 李瑞延訪談 (下)

創業前期有遇到什麼困難或挫折?

基本上我創業就已經設定及準備好創業前基金(約2年的生活費用,1年耗材費),所以到目前
為止營業額穩定,並沒有太大的問題。人脈關係方面:一開始是請我登山社的朋友或小朋友
來現場品嚐,在透過廣告行銷,以大家告訴大家的方式,一步一步經營。主要的行銷方式以
寫部落格,不論是透過朋友或是消費過的客人來幫我做推薦打響名聲,進而就有對烘烤方式
有興趣的媒體採訪,而顧客群慢慢擴大。




烘培方式算是台灣全新的方式,沒有人可以提供參考,一開始就會覺得說為什麼麵包都會烤
不好?麵包為什麼都那麼酸?因為麵包一量產就會是一個浩大的工程,包括燒材、做麵糰…
.等。光是完成麵包製作的所有階段就要2-3天,而且很費力,當然就會有挫折,當遇到挫折
時就先休息一個星期,獲得充分休息後,透過想法的改變再繼續努力地做。

竹東土窯進而轉變為磚窯,磚窯資料的搜尋到蓋建,從無到有必需都要有範例及參考,亞馬
遜買的2本書和網路蒐集到的圖片,都是我的最佳範例,去參考去設計,也因為之前都沒有經
驗,慢慢一點一滴建置比較不會出錯。

麵包製作的流程、過程:秤重、混合、絞拌、切割成形到烘烤,基本上需要2天工作時間,第
一天磚窯要先預熱12小時,預熱時間就同時進行麵糰的混合絞拌,隔天早上麵糰經過18小時
的發酵,再進行烘烤。

尤其是黑麥和全麥麵粉都必須在烘烤前2-3天研磨好,新鮮的全麥和黑麥麵粉和現成買賣的麵
粉味道不同,菌種是全麥麵粉加水培育出來的,因為菌種是活的,一天餵養3次,自然活性就
會存在,所謂的餵養方式就是:麵粉再加水,低溫容器保存即可,餵養的技術一直都沒有變,
是最古老、最自然的培養模式。

網路訂購以e-mail訂購為主,但發現目前我的顧客都以電話訂購居多,也是最方便及直接的
方式,網路捐贈部分,現今所處的世界或社會的貧富差距很大,百分之5的人擁有百分之50的
財富,以這個比例來算,很多資源是過度集中,我覺得我們再豐富的資源下,讓貧困族群無條
件的接受善心人士所提供他們需要的基本資源,是我的理想。

做老闆必須負擔生意的營虧,這是最現實的部份,不過,我心裡還是覺得任何事是不是真的有
興趣才是重點!畢竟之前是上班族,也從事上班族快10年的時間,才領悟到這並不是我想要的
生活,就毅然決然踏入BK麵包的領域。當上班族的辛苦是說,工作形態都一直固定不變,還要
服從公司的需求,但相對的比較穩定;自行創業就必須負擔風險、盈餘,和營業過程中的所有
大大小小的事情打點好,各有各的辛苦,那我覺得自行創業意義比較大。

烘培坊維持現有的規模所進行就可以了,因為本來就想過自主性的生活,並沒有想讓烘培這部
份強調它的市佔率或規模率,純粹就是有一個小而美、穩定經營的烘培坊就可以了。

進入到南埔社區有4年半的時間,這是我住過最美的地方,也是很勤奮的客家族群,基本上大部
分的田都有在耕作,我想台灣並不容易看到這景象,之前有想過從事有機農業,但暫時還是從事
烘培業,如果未來南埔村都朝向有機農業發展那最好不過了,也是我對南埔的期許。

BK麵包- 李瑞延訪談 (上)



我本身是就讀電機系,麵包和電機系是無相關性的,有關只是單純的在數字上面的管理,我會
從電機轉到烘培,主要是我想要過自主性的生活,像是當農夫、當烘培坊師傅,這都是我想過
的生活。

其實在當兵時,我就已經有想去德國留學,那時對德國麵包就已經產生興趣,剛好在裡面認識
了一個麵包師傅,就這樣的我透過他了解了製作麵包的製程,他是一個傳統的麵包師傅,所以
我的一些靈感和經驗,都來自於網路搜尋資料,後來我到德國發現,德國麵包是比較偏硬厚重
紮實,然後有一點酸的麵包。

我想做麵包是在五年前和同事聊天聊到,這輩子最想做的事情開始的,所以選擇了健康的麵包
來做,就談到我最想開一間烘培坊,這輩子只上了三個小時的烘培課程,是為想做發酵麵包因
此去上課的,但是對我來說的幫助不大,所以就沒有在去上課了,但是我的知識來自於搜尋和
自己實做驗證。

會對BK麵包特別感興趣,是因為想要用最原始的方式來發酵麵糰,所以我選擇了柴燒窯天然酵
母麵包,因為現在的人們開始慢慢的注重養生了。談起做麵包的事,想在新竹縣找個地方,要
有個倉庫要夠大的場所,剛好我有一個同事住北埔,同事建議我到南埔找,於是有一天下午我
就到南埔走走,機緣下就找到不錯的地方。

我喜歡的另一個興趣是自行車旅行,是因為想要去古巴旅行,一開始沒想到要騎自行車,後來
因為在網路上看到,有國外的遊客是帶腳踏車出發,那時我想我或許可以這樣做,去古巴的前
一個月開始找自行車旅行,在學生時代自行車只有空騎,是因為我本身喜歡旅行,所以這對我
是一個很難得的經驗。我出國五次,第一次去古巴,第二、三、四次都去中國大陸(四川、西藏
、南北洲),第五次從土耳其騎到中國,大概十個國家左右,是從中國大陸結束回來的。

每次的旅行都各有特色,像是古巴就是他的人跟人之間國家階級區分很薄弱,在有一次在雲南
四川,那時我要找住的地方,剛好路邊有個人把我的自行車擋住,也不說話只搖搖手(他是聾
啞人士),他的意思是覺得我的車子無法越過山頭,就好心的把我的車子牽到工地,自行車旅行
都需要自己搭帳篷,以前從來沒有這樣的經驗也很令我難忘。

2009年9月7日 星期一

BK的麵包種類

全麥:
內容物:自然農法高筋麵粉、自然農法全麥麵粉、澳洲湖鹽

堅果:
內容物 :自然農法高筋麵粉、自然農法全麥麵粉、自然農法葵花子、自然農法白芝麻、
自然農法亞麻子、澳洲湖鹽

蔓越莓:
內容物:聯華高筋麵粉、自然農法全麥麵粉、蔓越莓、澳洲湖鹽

核桃葡萄乾:
內容物:聯華高筋麵粉、自然農法全麥麵粉、自然農法黑麥麵粉、美國核桃、加州葡萄乾
、澳洲湖鹽

無花果棍:
內容物:聯華高筋麵粉、自然農法全麥麵粉、自然農法黑麥麵粉 、無花果、杏仁、榛果、
腰果、澳洲湖鹽

麵包發酸與烘焙的流程

目前一人作業,以二天為一個循環產出酸種麵包 ,流程如下:
 
麵糰部份:

第一天中午之前進行最後菌種的培養,下午開始混合食材,攪拌麵糰、切割、成形,
晚上將成形好的麵糰放入冷藏發酵庫,待第二天一大早進窯烘焙。

窯的加熱:

第一天早上送柴入窯,窯溫會持續而緩慢的上昇,重點在將熱滲入窯壁內,第二天才
能有足夠的餘溫烘烤約四次共約160個1磅的麵包。

BK坊的麵包的食材

BK坊的麵包的食材僅含穀粉、果乾、核果、海鹽、過濾水:

不使用商用酵母粉、糖、蛋、奶、改良劑;製作過程並不直接潻加任何油脂,而麵糰

會沾附微量塗抹在發酵箱上的特級橄欖油,這是用以避免麵糰黏著。

如何保存窯燒天然發酵麵包

天然發酵的麵包含有乳酸與醋酸,相較只使用商用酵母的麵包,有較長的保存期限 。

但由於BK坊的麵包皆未直接添加油脂,保濕較不易;出爐後,前三天可裝入紙袋,捲好袋口
,置於室溫。

第四天後,建議將麵包切片,以紙袋或塑膠袋包好,置入冷凍庫;可以如下的方式回溫品嚐:

1.平底鍋先蒸後烤法

這是最好的方式;烤出的麵包有外脆內軟的口感。

首先將不具塗膜層的平底鍋放上鐵網,然後以中火預熱約1分鐘,約是倒水入鍋能立即產生水
蒸汽的熱度,然後將切片麵包平鋪鐵網上,放入約1/4杯的水入鍋,蓋上鍋蓋,讓熱水蒸汽完
整滲入麵包,約1分鐘後掀蓋,散去水氣,若還剩餘水在鍋底,可續以中火烤乾,再將麵包翻
面,蓋上鍋蓋,以小火烤酥脆後即可食用。

2.烤箱

先將烤箱預熱約2分鐘,置入切片麵包,在麵包表面灑些水,約2分鐘後即可。或是烤箱預熱後
,置入切片麵包,在麵包上覆蓋微濕純棉布,約1分鐘後取出棉布,再續烤1分鐘,也能有外脆
內軟的口感。

3.微波爐

在微波爐內置入一小杯水,放入切片麵包,微波加熱。

4.電鍋

電鍋置入鐵網,蒸2~3分鐘即可。

磚窯特色


BK坊使用的磚窯是傳統羅馬式黑窯,因為木柴直接在麵包烘烤區燃燒,一開始會燒黑窯壁,因此
得名,但在數小時的加熱下,高溫會使得黑碳燒成白色的灰,經過徹底的清潔,窯烤的麵包是不
會有沾附黑碳的痕跡。

這磚窯是參考國外的相關書籍與網站自已設計,與一些朋友合蓋,窯內壁為耐火磚,外覆保溫材
料。由於是這輩子第一次施作泥水工,常常得透過網路,諮詢國外同好與麵包師傅的意見,修修
改改,終有很滿意的外形與功能。

相較於商用酵母粉的高產氣率,只使用酸種天然發酵的麵包,一部分的菌種為產生特殊風味的乳
酸菌,另外一部份才是產生二氧化碳的酵母菌,發酵麵糰會較厚實;磚窯的特色在於運用麵包烘
烤直接接觸耐火磚的熱傳導,耐火磚陶瓷材質燒熱後以遠紅外線滲透到麵糰內部的幅射熱,加上
以水霧灑在窯壁上形成高溫水蒸汽對流;磚窯的確提供絕佳的烘烤條件,在適當的發酵與溫控下
,能烘烤出內鬆外脆的傳統歐式酸種麵包。 

2009年9月6日 星期日

菌種的培養

有非常多培養天然發酵菌種的方法,所聽聞的,大都以水果浸漬數天後,再加入麵粉;其實
最簡單的,就是以麵粉加水,在適當的溫度下,即能培養天然酵母。

BK坊所用的原始菌種是以磨穀機將有機小麥粒磨成粉,水與溫度的條件如下:

第一次先以10克麵粉,12克水,一開始溫度環境設在攝式22度至26度,較易成功。
接下來就取上一次的10克麵糰再加10克麵粉與12克水,一天約重覆2次;依個人經驗
在第三天麵糰就會有因天然菌種發酵而產生的氣泡。基本上,菌種必須經二個星期以上的餵
養才有足夠的活性來製作酸種麵包

麵包發酸與烘焙的流程:

目前一人作業,以二天為一個循環產出酸種麵包;流程如下:麵糰部份:第一天中午之前進
行最後菌種的培養,下午開始混合食材,攪拌麵糰,切割,成形,晚上將成形好的麵糰放入
冷藏發酵庫,待第二天一大早進窯烘焙。

窯的加熱:第一天早上送柴入窯,窯溫會持續而緩慢的上昇,重點在將熱滲入窯壁內,第二
天才能有足夠的餘溫烘烤約四至五次的麵包。

酸麵糰介紹

酸麵糰的歷史

人類有歷史記載麵包製作是在3600年前的埃及時代,當時人們單純加水攪拌後的麵糰在室溫
下,自然有酵母菌與乳酵菌附著其上,放置一段時間,發現產生汽泡,經石窯烘烤,會比未發酵
的麵餅來的鬆脆,也多了不同的特殊味道;這種因酵母菌發酵產生二氧化碳混著乳酵菌發酵產生
乳酸與醋酸的麵糰,西方人稱為Sourdough;意為酸麵糰。

酸麵糰對健康的益處

大多數的全穀類都含有一種『植酸』的成份,人體吸收後會妨礙重要微量礦物質的吸收,在酸性
的環境下,植酸的活性能被抑制,有效增加微量元素的吸收。另外BK坊採用約18小時的長時間
低溫發酵,學理上以證實,天然酵母的化學作用讓穀糠釋出更多抗氧化物。

而有朋友天生對麵食過敏,但在食用酸種麵包後,完全沒有先前食用小麥製品後腸胃不適的症狀
,或許是與天然菌種發酵過程中釋放的營養素有關。

天然建康的BK故事

南埔村從四年多前,清晨鄉村小徑上就出現一個瘦長的身影在慢跑,他就是6年級生的班長李先
生。原本從事電子業的他,烘焙這嗜好,在十多年前服預官役,跟伙房麵包師傅學做吐司開始,
退伍後曾短暫遊學德國,當時對德式麵包的紮實印象深刻,也非喜歡那種樸實的口感;這興趣自
始就維持這麼似有若無,約莫四年前,與同事聊起這一生想做的事,興起談到,想開家健康的烘
焙坊,這麼說著,也上網搜尋國外的麵包店,留意到一家加拿大的烘培坊little stream,採
用傳統羅馬式磚窯烘烤天然發酵麵包,樸實的質感,非常吸引人,之後在雅馬遜網路書店買了2
本關於傳統土窯與磚窯烘烤麵包的書籍,就著手在朋友的庭院蓋了一座可烤8個歐式麵包的土窯
,同時也以全麥麵粉培養天然酵母,過程非常順利,然後先在家庭式電烤箱烘培,再將經驗轉至
土窯,發現土窯的熱力,搭配水蒸氣的滲透,能讓出爐的麵包有種內鬆外脆的口感。

後來在四年半前移居到南埔村,蓋了現在的磚窯,前前後後準備三年,在最近一次的絲路單車旅
行結束,終於決定分享這些年來的柴燒磚窯天然發酵麵包。

單車旅行Biking與麵包烘焙Baking是李先生這些年最大的樂趣,一則以動,一則以靜;BK so
fun,也因此取名為BK坊;BKFun。李先生的願景是想做自已真正有興趣的事,也由此鼓勵所有
的朋友能過自已真正想過的生活。接下來我們將一連串報導這位南埔新移民的故事與他的天然酵
母的麵包。

2009年9月2日 星期三

芡實的成長與採收-郭光武



因為有水草的關係芡實無法開花,但會繼續的成長,最高會長到一尺半高。但沒有水草時,花梗
就不被水草所限制,成長才不受影響,(花會開、高才只有三吋),目前開花已經末期了,葉面就
會越變越小,芡實剛出生時,葉面也很小,差不多長到第17~18月時,葉面最大(一公尺),芡實
的成長期從小到大,陸續大約會開100片葉子,因為有做記錄5~6年的關係所以我很清楚,等它開
完100片葉子後,一棵芡實的壽命也已結束。

根的部份和鳳梨頭的型式差不多,葉片總共有4片往放射狀方向生長,之前有想培育多一點,但都
沒有成功,我就讓它們自然生長,芡實種子的外殼非常硬,我曾經在參加水土保持講席時有問過,
芡實要怎麼食用,講師說其實就像是穀子粘米一樣,要先把堅硬的外殼模磨破,但我試過了這方法
跟本就行不通。

雖然只有一個品種,但是它也可以改變品種,但我發覺到不是每顆種子的葉面都相同,也還有看到
過雙胞葉,曾經有嘗試過變種,把蓮花粉紅色的粉末與芡實混種,卻沒有成功。台灣也有進口大陸
的芡實,一包(一斤)才賣100元,很便宜,曾經有聽別人說過:「採收時盡量外殼不要太硬、太熟,
種子切開才比較好剖開,(種子較熟呈黃褐色、種子較不熟呈深褐色)」。

我也曾嘗試過用火炒像炒花生米方式一樣,種子經過火炒後並炭化,還要用木板敲打才能把食用的
芡實取出,非常耗時又耗力。早期是台灣的客家人在南部最先種植蓮花和芡實,大量生產後大陸才
來台灣取種子回去培育,不過現在台灣的四神湯裡的芡實幾乎都是用大陸進口的了,台灣沒有好好
的復育真的很可惜。

南埔郭家芡實園的源由-郭光武

「芡實種子似乎是老天爺送給我的。」郭光武先生這樣回想著。



郭光武:「我會種植芡實,其實是一種緣份;六年前我在山上石凳子那邊的土地,有一些山田,
以前是種植橘子的,後來因為橘子死掉後,再加上我心臟開刀剛好,我就把山田那邊田埂前面加
高,並將水把田放滿,開始種植菱角,第一年沒有收成,第二年養田螺的田裡,突然有一張大片
的葉子,因為周遭只有這麼一株,而且葉子是我從沒有看過的,我好奇的跑過去看,觸摸葉子,
發現葉面全是刺。因為不清楚這是什麼,於是我回到家請媳婦幫我上網查這株水生而且葉子滿身
是刺,葉脈呈現紅色的,媳婦查詢之後告訴我,它竟是我們常吃的『芡實』。

這一棵芡實曾經被人偷挖,當時水剛被挖的關係,原本清徹的水面變得混濁,因為小偷挖到一半
,不想被我看到而放棄,因為就只有一棵,後來就把芡實移植到我家附近的田就近照顧,我才開
始重視芡實的培植。



經過幾年時間的培育後,陸續開花結果才有目前的種子,後來我看新聞、雜誌得知,才知道芡實就
算經過1000多年深埋到土底下,沒有經過培育挖出土後還會繼續萌芽,真是神奇。所以這不就是老
天給我的禮物嗎?」

郭家老宅、橘子園心得-郭光武

郭家老宅的房舍正中間(一條龍)這棟原先就用買的,左右兩邊房舍才是我父親親自建造、設計的
,而房屋的上方完全是用木頭筍接建製,只有2橫,設計的想法也有參考南埔其他的房舍,南埔養
機場搬至過來後,父親時代就有分3次家,所以房舍就有3個地方,大房就是目前的郭家老宅,二
房在郭家老宅再上方點,三房就是擺設祖先牌位的地方,郭家老宅已經有100年的歷史。




我是標準的務農農家子弟,本來國中畢業要去考師範學院,因為我去體檢體重過輕,沒有通過學
院所衡量的入學考試資格,但我如果有去參加考試的話一定會給我考上的。(因為我有先天性的
心臟病),我的心臟病在民國55年去開刀,是給台大醫院的林方郁醫生手術,沒有錯!就是之前
的衛生署長,林醫生的醫術非常好,我到目前還一直想起他、感謝他。

從前的橘子樹是絕對沒有噴灑農藥的習慣,務農家庭人口眾多還必須全家人一起出動抓果蟲,後
期橘子園面積(3甲地、一千多顆的橘子樹)越來越大、收益也越來越好時... 就開始噴灑農藥了
,噴灑農藥後曾經農藥中毒過2次,種植則由我一人獨自料理照顧,當要採收果實時就會請人來
幫忙做採收的工作,3甲山區田地中,我並非全部都種植柑橘,有1/3種植椪柑,1/3種植海梨,
1/3種植桶柑,至於接枝技術是從父親那所學習到的,從小到大我都以種橘子樹為業,價錢來說
真的是從前的價位比較好,現今生產過剩,尤其是去年幾乎都沒有賺,當價錢正好時,拿裝肥料
的袋子裝一袋去北埔市場賣都要700-800元,雖然現今價錢不理想,但女兒說反正就把橘子園當
做休閒運動的場所就好了,而現在我也什麼都不能做,只好就繼續種植下去了,因為要放棄或收
割我也很捨不得。

農藥用多對身體也不好,尤其是現代的文明病癌症,但卻為了收益而使用農藥,我想....這是現
代農夫最大的悲哀吧!! 自從女兒有了腫瘤後,去年女兒所種植的柑橘就不再噴灑農藥了,現在我
每天都要和蟲玩躲貓貓了!!

2009年9月1日 星期二

郭家遷移-郭光武的訪談記錄



我的二哥是受日本教育,國小畢業後就到日本留學,因為當時美日戰爭緊張的關係,原本要去唸書
的二哥,就被日本軍方派去做戰鬥機,也是當時有名的零式戰鬥機。他對機械方面有些許的研究,
也有做螺旋槳,當戰爭結束後日本投降,美國放原子彈,二哥因為5-6天前離開長崎就躲過美國所
投下的原子彈,真是非常幸運。還保留原先在日本軍方裡學習到的機械維修技術,在民國38年左右
回到台灣時便開始研究發電機,並且購買現成的發電機,之前的發電機是由父親製作,我的二哥覺
得早期父親所製作的齒輪轉動不好、力量也不足,後來就改為用皮帶轉動發電方式,大輪帶動小輪
使用皮帶才有辦法強而有力的轉動。

當時發電所充的大電池是直流電,剛好下方池塘有很多魚,充電充完後我們就去電魚,從前電魚是
合法的也沒有人會管制,(時代不同的關係,農業社會物資不足,當然求飽為重點...)。我的父親
不相信鬼神,也包括我在內,沒有了迷信固執的迷思,所以對於發電機研究不受傳統迷信所限制,
發電機池塘附近樹林邊從前是清朝時期的墳墓區,當時可能是照明設備不足的關係,大家都有看到
鬼火,大家都問我和父親會不會害怕,但是我們並不害怕。反正我們的想法很簡單,只要心存正念
就不會害怕了,況且也沒有得罪它所以並不怕。靈火也蠻神奇的,近看卻看不到,遠看才看得到,
是藍色的光。我看到前面往北埔國中山邊上,斷斷續續也都有鬼火,現在就沒有了,但許多公墓現
在還是存在。



郭家的老家,清朝是在峨眉加油站附近,日據時代快光復前才遷往南埔養雞場,從前家家戶戶都是
佃農,耕種經濟較好轉後才在南埔村買田種植,我伯父之前在農會任職總幹事,他對金融方面有所
專長,在大戰後幣值貶時才鼓勵我們借錢先買田地,因為買田種植的關係所以就此在南埔定居。和
風老宅命名的原因,說真的我並不是很清楚,我猜想是我伯父(郭宗和)名字的關係,早期伯父算是
南埔村名聲響亮的人物,曾經任職於日本農會總幹事也任職於日本鄉公所職員,父親是早期的南埔
村村長,以前的村長並不是非常好當,常常都必須要交際應酬請吃飯。

土壤檢測教育訓練

2009/09/01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,來到此地為我們上課,主要是來分析

農田土壤、灌溉水及作物植物體,以診斷土壤肥力,灌溉水品質及作物之營養狀態,並藉以

推薦適當的土壤肥培管理措施,做良好作物栽培田間土壤肥培的管理首要之務。

利用水力剝棉花外殼的機器-郭光武

郭光武先生居家旁,在日據時代,曾經有一台藉由碑塘水力發電的發電機,發出的電力主要供做家
中的照明有時也可以充當蓄電池充電。由於水力帶動轉輪轉動,郭先生的父親和兄長,讓發電機發
電之餘,藉由機械傳動原理,設計了水力剝綿花殼的機具,以下是郭先生憶起往事的採訪內容。




郭先生:「以前山上有種過棉花,成熟的棉花外面有種皮,必須把外殼剝掉,這剝除外殼的程序一
切都使用手工來進行,但手工程序太難、太費時間了,因此我的父親也發明剝除棉花外殼的機器,
(是利用兩個軸子的運轉,並且機器會把棉花拉去,之後與棉花殼分離),非常的好用現在的我還可
畫出機器的樣子,而技術的原理也是很簡單,是經由兩個輪子靠近,當放入棉花經過擠壓,剝殼機
就會自動轉動,一直會把棉花拉出去,等棉花全部都拉完後,種子外殼因為比較大無法穿過,所以
兩者就輕易分離了。」

郭家老式水力發電機的介紹-郭光武

從前郭光武老先生家中有一台日據時其自建的水力發電機,以下是其回憶當時的記錄。



郭先生說:「從前是發電機室,而這個孔是水輪車的水利孔,過來一點就是水輪車,在水輪車的
上方就是以前的小池塘,大約一公尺多就能夠發電了,這個車輪發電機的水輪車是從我父親開始
自己製造完成的,發電機則用購買的,沒有辦法自己親自製作,和水頭伯公上面的水車轉動的渦
輪並不相同。



渦輪必須要裝水外加要有12個軸,幾乎有一半會裝水,當水裝滿時就會有較大的力量順利往下滑
,就由這個力量來啟動發電機。在日據時代父親就已製作完成,當時的父親的想法和技術是因為
,日據時代電力不足且只由池塘下面過,從前的客家人很窮又很省,沒有多餘錢來施工建造使用
,就由自己親自製做發電器具來照明,以前的有些人也有使用河堤來當做免費的充電器,具有免
費的力量做為電力。」

2009年8月31日 星期一

水車達人-陳煥祥先生訪談



早期是日本時代我是受日本教育的,畢業於北埔公校39屆,之前上課都要用腳走的去上課,會經過
吊橋(吊橋已經拆掉了,然後才有水泥橋,最後演變成今日的南埔橋),北埔國小的位置還是一樣沒
有變動,以前走路快一點的話大約要花10多分鐘,之前也只有一條橋通往北埔。

當還沒有橋時,會走河堤旁邊的那條小路,先往下坡走在過河,以前過河的時候非常危險,下雨的
時候幾乎溪水會暴漲,如果水流太大的話,我們就會走『大份林』的山路,山路就造山型走,以前
走小路就必須繞山路在走吊橋回來,當我小時候唸書時走河邊這條路會比較近,要經過吊橋的話會
比較遠,而且遠蠻多的….好天氣的話就走河邊。

從前我們家所種植的田到大林村,需要走小路很小條的路,等我長大一點後,那條小路就經由我們
陳家就把它開成比較大條的路了。

我是召和4年出世,8歲就念北埔小學,當時的北埔事件我並沒有什麼印象,也對南埔並無造成多大
的災難和影響,但我父親知道北埔事件,他說:南埔人都沒有參與到南埔事件,如果真的有參與的
話,應該都會被殺到(受傷)吧!! 以前年幼我並不住在南埔,以前我阿公那時是住在水車附近也倚
靠水車附近生活,通往的山路是走大林那條小路。

童年生活的印象大多是農業生活的景象,家中每個人的工作都是以務農為主,耕茶園、耕田、還有
作房屋上的瓦片、砌磚…,所有的事務都要做,更何況我又是家中的老大,所必須傳承父親所交付
的各項家中事務。

我父親有5兄弟,我阿公還在時有大約50多位成員,共同住在舊家三合院中,就是現今住的地方,
所以這棟三合院的屋齡90多年是全在一起的ㄇ房屋,但前面那棟是後來才蓋的,以前就只有中間
這棟,年代比較久遠,是傳統大家庭所以大家都和阿公一起住,別看現在這棟還很新,其實房屋
有拆掉重建過,以前的泥磚屋經歷過大地震時就損壞了。

之後才燒磚重新蓋過新房子,那時我才7歲就發生了大地震,房子是都沒有倒但太高了很危險,我
印象很深,剛好地震發生的時間是吃早飯時正在吃當時,家裡面的人都還沒出去工作,都已經起床
(醒了)所以沒造成太大的傷亡。921大地震比較大,早期時房屋的瓦和現在不一樣也比較高,屋上
的瓦片都用磚塊壓住,小的時候並不是很大塊的磚塊,我們的家人就有被砸到。

我也只能憑藉著我現在腦袋中的些微印象和你敘述,老照片幾乎是沒有的,農業生活連吃飽都是個
問題,只好不斷的辛勤工作賺錢補貼家用,所以早期照片都沒有拍到,況且以前要拍張照片是多麼
的不容易,還要請專門的照相官來拍照,不像現在科技那麼發達隨便照都可以,保存較為容易。

做水車是因為家中的農田位置比較高,如果沒有水車的話會沒有水灌溉農田,那上面的田地因為有
池塘所以不需用到水車提供水源,直接用池塘水灌溉即可;池塘就在大路旁,以前的池塘也比較大
所以水源充足,現在是因為鋪柏油路所以池塘變小了,所以上面的農田就取用池塘水,下面的農田
就取用水車灌溉的水。

你問我說:那時候怎麼沒有想到說在多做幾個水車灌溉多一點的農田呢?這問題很簡單阿,因為水
圳建置的關係,所以並不需要那麼多的水車了,在做水車過程的回億中,等我學會做水車時,我父
親就常常帶我ㄧ起去維修水車,還沒畢業大概12歲小學還沒畢業時,以前的水車並不像現在這樣,
不是用樹木做的,是用竹子做的,而以前也沒有鐵這種東西,是用樹木當成鐵來做,全都是用木頭
來製作,鐵是在20年前才有,往後我就改用鐵來做,改用鐵製作後就不需常更換,如果是用木頭做
則3個月要更換一次,水一直沖刷會不牢固。我是家中的老大,所以更要學父親所指導的所有事務了


雖然村內許多人都誇講我教育小孩很有一套,但我也只是盡到一個做父親的責任,給他們一個至少
唸得起書的環境,我的子女共有5個,4男1女,因為我自己務農,覺得自己沒什麼成就,就希望自
己的子女能更有成就一點,不要跟我ㄧ樣從事務農的職業,從前我的父親也很注重我的教育,我父
親的教育程度也還不錯,我只有念到小學,務農社會有唸到小學就已經很不錯了,畢業後就要幫家
裡工作賺錢,家裡有4兄弟也都要幫忙家裡工作。

當時我們家在內坪山上有5甲多的地種植樹木,(台灣杉木),政府都會補助獎勵,現在的話台灣杉
木就不值錢了,還有,以田地的部份有2分的田地最高紀錄採收了2千多斤的菜類,另外山上還有茶
園還自己製做茶葉,務農時期茶葉都會有工廠來收買,也有種植椪風茶,買賣茶葉算是最大的經濟
收入來源,工作也是以種植茶葉為主。

種樹木、種菜、採茶…,零零種種都是務農時期都要做的工作,還有砍樹木,並送至南埔的碳窯燒
碳,以前都是沒有瓦斯的,家家戶戶都是以燒碳為主,所以可以賣到好價錢,一窯來說可以賣到好
幾千元,不只我在做燒碳這個工作南埔也很多人在做,碳窯的位置在於水車再往裡面走過去,就在
大路旁的池塘附近,也是因為鋪路的關係炭窯也消失了,碳則是砍用相思樹的木頭,大坪的農地是
比較後期買的,除此之外我們還有種水果,民國48年我種植椪柑,柿子較少,當時椪柑的銷路非常
好都外銷,價錢也相當不錯,至於稻 米和田的大部份時期就自給自足,雖然很辛苦但我都從小做到
大,也唯有努力不斷的辛苦工作賺錢,才能養活一個家,至於我自己的小孩小時候也都會幫忙家中
的事務,但有唸書時就以唸書為主,等唸書畢業後就已去外地工作,5個小孩中,老大在加拿大回
來了在台中,有一個在桃園,其他都在國外,女兒是老三,女兒住頭份在頭份交流道附近開氣車保
養場。

印象當中住在南埔非常的安全、安穩,都不會發生災難,也沒什麼較大的事件。所以也很感謝老天
爺的保佑,希望往後北埔南埔都風調雨順、國泰民安。

農田水利會已同意南埔水圳施工






[2009/08/28南埔訊]


農田水利會與水保局黎明顧問工程偕同南埔村村長等人,進行南埔水圳修繕工程的最後會勘,會勘

完後達成八項協議,並最後正式同意南埔水圳的整個修護計劃。整個計劃在經過多方協調和居民同

意,總共耗時四個月。除感謝這段期間南埔村民的配合之外,還感謝相關人員的辛勤聯絡,我們期

待接下來的施工能順利,讓水圳於下年度的第一期耕作能發揮其應有的功能, 使南埔農業發展更上

一層樓。

2009年8月28日 星期五

文史調查─『衣櫃』裝盛衣物


櫃仔為以儲藏衣物為主的木箱子,上有蓋,下有抽屜,中間是較大空間的「暗格」,由正確密合
的各式榫頭,將木料一塊塊的接合構成。

早期的木製家具均為實心的橡木或檜木,質硬,木紋鮮明,少有蟲害,所以能保存很久。有較大
的分隔空間。

文史調查─『蔗架』背載器具


搬運的工具就是蔗架:

蔗架就是用兩支Y字型的木材用鐵絲固定,中間綁上一支竹片,上方可放置木材在山坡上,挑
柴非常方便,尤其是要休息時只要把一支腳放在地上,人不用蹲下來,要再移動時可說非常省
力,是山上搬運木材的好幫手。

文史調查─『籮鬲』謝籃、盛籃


「謝籃」又名盛籃,客家人稱「籮鬲」,以桂竹劈成細竹條精編而成。提柄用竹片及籐皮編製,
可手提,亦可用扁擔來挑。過去,謝籃的底層多放檳榔,淺層則放香煙,由新郎、新娘合提著敬
賓客。如今新婚禮不用,謝籃僅常見於祝壽或祭拜,可放豬腳麵、三牲四果。

拜拜時裝牲儀或喜事裝禮物送禮,是指昔日民間喜慶常用的禮器,是敬神、婚慶、送禮時不可或
缺的竹編或籐編容器,更考究的則更塗上中國漆並繪以吉祥圖案,代表了中國人濃郁的生活情感


地方的民俗文物,常反映著當地人民的風俗習俗、宗教信仰、社會生活事象。在台灣民間禮俗中
。凡當地廟宇神明壽誕或中元普渡、祈安三獻、做醮祭拜等節慶,或民間男女文定、婚嫁或喪祭
之「共普」等,均得以「籮鬲」盛裝「禮品祭品」。可見籮鬲在傳統的民間禮俗活動中,是多麼
重要的民俗文物。



籮鬲為竹片竹篾所編,周圍較高,用以盛裝食品,其形狀像個桶子,有提梁耳,提梁上方的中間
有藤編或竹篾編的圈耳,可穿入扁擔挑動。

文史調查─『禮盛』裝盛禮品


裝盛禮品或供品之用,是昔日民間喜慶常用的禮器,是敬神,婚慶,送禮時不可或缺的容器。
其數量也以2,6,12為主,避開奇數及4等不及利的數字。現在的社會習俗已有愈來愈簡單隆
重的趨勢,大多以借7個最多,鋪上囍餅店送的禮盛紙,簡單的百上聘金首飾,禮金炮竹,四
色糖,帽子,衣服,鞋襪就是一般簡單的六禮。

台灣婚俗在完成大聘之時,有所謂「扛」「辦盤的禮俗」,就是男方除了送聘金之外還要送聘
禮,女方也要回贈禮物,也在迎親的隊伍中有「扛」的人,這些禮物或嫁妝,都要用盛來裝搬
。是帶有提樑的長方形分層的箱盒,台灣的有大、中、小三種,大的需要二人穿棍扛抬,中者
一人肩挑两件,小者手提即可。本件大,底座寛濶著地,呈長方形,無足,盒有五層,無蓋,
底層直接與底座套槽固定,在扶頭上安裝立柱,旁有站牙扺夾,两立柱上安两塊圓孔横樑,以便
扛抬,層盒上漆成綠色,上書籃字,每層各寫二姓合婚,百子千孫。本件僅三層,另外二層可
能從另外的上拿來放上去,展示時只要三層即可,另二層不必展出。

文史調查─『籠勾』推動土礱


竹編「土礱」主體分上下兩層,外殼是竹子編織而成,中間還架構木板齒輪和不鏽鋼軸心,內
部用紅泥土紮實填滿,故稱之為「土礱」;它其實以多種複合材料製作,包括推動「土礱」的
「土礱勾」也是木製品。「土礱勾」的製作還真是一門學問,這支推動土礱的長勾,必須是一
根頭灣尾直自然成形的原木,而且大小也要適宜。

土礱的主體分上下兩層,外表以竹子編織而成,中間架構木板齒輪和不鏽鋼軸心,內部則用紅
泥土填滿,由於,用到土為原料,舊時才有土礱的名稱。除此之外,土礱還採用多種複合材料
,像推動土礱的土『礱勾』。

文史調查─『銘櫃』保險箱


擺設錢財或貴重用品是從前客家人的保險箱,銘櫃通常尺寸較大,可容納體積大,四方長型、
純木製木櫃,因用木製結構較不易損壞或變形,耐用年限較長,從前客家人家中幾乎都以木頭
製的家具為主。等收藏年份真的很久遠,更具有保值的價值,或許也可當成傳家寶喔!!

「櫃仔」為以儲藏衣物為主的木箱子,上有蓋,下有抽屜,中間是較大空間的「暗格」,由正
確密合的各式榫頭,將木料一塊塊的接合構成。

文史調查─『書記桌』木桌子


昔日客家民宅,往往在「廳下」(正廳)中央放置「神桌」,供奉神明及祖先,「神桌」造型簡單
,為長條形平桌,兩側不凸起,講究的人家,敬神的桌分頂桌與下桌兩層,頂桌又稱為「案桌」
、「神桌」放置神像、神龕、阿公婆牌(祖先牌位)、香爐、燭台、茶杯、花瓶、薦盒、香筒、香
旗等;下桌又稱「八仙桌」,為方形桌,放置祭拜神明或祖先用的牲儀、水果、木魚、薰爐等,
前掛「桌裙」裝飾。

文史調查─『天車』水運器物


筒車又稱天車,乃是把地上的水引上天而得名,中國明朝的宋應星的《天工開物》中便有文圖
介紹;簡單地說,就是在水車上裝設可盛水的筒,再利用水流的力量,帶動水車轉動,轉到低
處的筒,將水盛入筒中,到了最高處,水桶傾斜的角度,正好把水倒出,筒車旁引水的(木槽)
順利把水接走,引到需要灌溉的地方。

近百年前,客家人初墾鳳林,首要便是解決水利灌溉的間題;當時的電力和馬達仍相當罕見,
客家先民便架設天車,調鳳林溪或平林溪的水灌溉農作物,之後隨著抽水馬達的日益增加,這
種完全以自然之力,把水由低處引向高處的取水智慧,也日漸被忽略了,沒想到在二十世紀的
末期,竟然仍有客家人承襲了老祖宗動人的智慧,利用筒車來取水。

文史調查─『石舂臼』搗米


從前,科學不發達,沒有碾米工廠,更沒有家庭用碾米機,三餐吃飯必須用人力去舂米,而石舂臼
就是在當時唯一的舂米用具,也是家家不可缺少的東西。

石舂臼都為富貴家庭才有,而石舂臼除了舂米外,還可以用來粉碎農產品,製成粉麩,如花生仁粉
成花生粉、米碎成米麩、甘藷簽舂成甘藷粉等,至今仍有人繼續使用。

功用:把米、雜糧撞擊去殼或搗碎的器具。大型的石舂臼通常也是石磨之底座,兩者造型皆以完整
石塊雕鑿而成,是極珍貴的藝術品。中間下凹的舂米器具。小型石臼可用以搗碎藥草,較大型者可
去糙米外皮。

寫作石精臼,石臼為舂米的用具,可以搗去稻穀的殼皮。米街附近群置這些舂米的器具,地以器具
為名,稱之『石舂臼』。

文史調查─『焙籠』焙茶使用


『焙籠』是用竹片編成,直徑約60公分,高約60~65公分的圓筒形竹籠,上下無蓋,內有竹篩。
使用焙籠乾燥茶葉時,將揉捻後的茶葉,攤在焙籠中,每籠2公斤,置於焙窟上烘焙,焙籠放上
焙窟前,應先用雙手輕打焙籠數下,以防止茶末掉落到焙窟內燃燒發生煙味。初焙溫度為105~
110℃,初焙時應不斷將焙籠移出 焙窟翻攪茶葉,使茶葉乾燥均勻,初焙時間為3~8分鐘。

文史調查─『鋸子』切割農具


用鋸:使用鋸子時,要有墊木,並以手或腳固定所鋸木頭的另一端,以防滑滾產生意外,鋸身
需保持平整,不要彎曲,以免使鋸身變形。若鋸子有上油,則必先將油抹去後才使用。使用時
要注意鋸子的施力方向,鋸子推出時施力,拉回時則放鬆。

文史調查─『豬蔸』豬餵食器


養豬在農業社會時代,是重要的一項家庭副業,無論是自家飼養的「豬嬤」(母豬)所生,或向外購
買的乳豬,餵食必須用一種特製的工具,「乳豬餵食器」為圓形木盆,內圈為圓筒狀,為放置食料
處,底座中空,以利食物流到外圈,方面乳豬食用。

文史調查─『石豬槽』餵食器


當乳豬長大後,吃相粗魯難看,木製的食槽,因重量太輕,亦被打翻,所以要改用「石槽」。
昔日農村有許多打石師傅,能將長方形石條中間打成一凹槽,成為餵豬用的器具。

主要材質類別:礦石類。豬槽的形狀有圓有方,主要作為放置豬吃的飯菜和飼料。若豬隻數量
不多,一般傾向使用圓形的豬槽,較不會有搶食時的擠迫情況產生,可防止小豬因推擠而死亡
。一旦豬隻增加,所使用的豬槽就會選用長方形。豬槽的材質多採石製,主要是考量其耐用度
,因木材較易腐壞。

文史調查─『茶簍子』採茶用


客語拼音:海陸ca lui+ er。

這是一個用竹子編製、採茶用的茶簍子,底部是菱形,簍口是圓形的,織工簡單、古樸,因年代
久遠,又曝曬於陽台上,有些地方已破損無法使用,是美中不足的地方。

竹編透過師傅的巧手,加上巧妙的藝術構思,更結合其豐富的生活經驗,設計出各種鳥獸蟲魚和
生活用品,像蟬形簑衣、龜形簑衣、籮筐、碗櫥、餐桌椅,深受人們的喜愛。可惜因其保存不易
,留存的並不多。

茶簍底是菱形,身為扁形,口為圓用1cm的竹篾密編而成,採茶時背在腰間,因為採茶是在茶樹
間走動,茶簍是竹編硬的,不用擔心被樹枝刮破,可以專心採茶。

文史調查─『草叉』編織工具


製作橫經席,雖然只要蓆草(圓草、方草)、麻線等簡單原料,但製作起來還要有木織機、紡線機
、『草叉』等設備和工具。

用來編織橫經席的木製機械也很獨特,當地人將其稱為木機,也叫“席床”。木機由席訂和席栲
兩部分構成,均選用堅硬重實的木料製造。另一輔助工具就是用竹片做成的『草叉』,長度比草
席的寬度稍長,約四尺五寸,頭部有一叉口,用以叉住蓆草往席床麻線開口的中間穿過編織,此
工序俗稱送草。

文史調查─『礱勾』推動土礱


竹編「土礱」主體分上下兩層,外殼是竹子編織而成,中間還架構木板齒輪和不鏽鋼軸心,內部
用紅泥土紮實填滿,故稱之為「土礱」;它其實以多種複合材料製作,包括推動「土礱」的「土
礱勾」也是木製品。「土礱勾」的製作還真是一門學問,這支推動土礱的長勾,必須是一根頭灣
尾直自然成形的原木,而且大小也要適宜。

土礱的主體分上下兩層,外表以竹子編織而成,中間架構木板齒輪和不鏽鋼軸心,內部則用紅泥
土填滿,由於,用到土為原料,舊時才有土礱的名稱。除此之外,土礱還採用多種複合材料,像
推動土礱的土『礱勾』。

文史調查─『切草刀』割稻草


切稻草的器具,春耕是農忙的開始,農民先將曬乾的稻草,以「切草刀」裁成數段,散落
田間作為有機肥料;這切草的工作,大都由孩童來代勞。田埂保有蓄水的功能,農民需要
平時保固,清理水道、鏟除雜草、劈平田岸等農事,得依靠「鋤頭」和「田岸刀」來施工

文史調查─『泥磚斗』 磚模


磚是以紅磚為主,民家用以造屋,牆壁顯得朱紅色與綠野相襯,顯得分外顯明與詳和。造磚需要
磚模,才會大小完型,因此,磚的大小需求不一,而磚有不同的尺寸,有尺四磚,尺二磚、尺磚
,所以磚模的大小就不同。磚模是呈長方形,由四塊木板以磚大小組合而成,土磚因有水份故較
大,待燒後失水,磚就縮水而變小了。本件磚模為製作一般長方形的磚。

泥磚往往是用附近的紅土加黏土混在一起攪拌,攪拌均勻之後,為了讓結構更紮實,會將禾桿切
成一小段一小段,再加入混合,完成後,利用方型的模子(磚斗)定型,再將其堆疊。

2009年8月27日 星期四

文史調查─『秧架』 插秧農具


「秧架仔」如同「秧披」,為搬運秧苗至欲插秧田邊的工具。秧架是用來放置秧苗的,可以用
扁擔的兩端各掛一個秧架來挑秧苗。它是由兩根竹子和鐵線製做而成的,兩根竹子的末端看起
來有點尖,那是為了方便把它插在田裡而設計的。

「秧披」、「秧架」以竹片編製,竹子帶著堅硬的表皮「篾青」,形狀粗糙而堅固耐用。「秧
船」木製,扁圓桶形,底部刨修圓滑,在水田中移動滑行。甚為輕便。

「蒔田管」以竹管或鐵皮製作,套於拇指上,朝外部分呈尖刃形。

秧架:是由竹或木造成,一般長約二尺七,寬約一尺,做成長方形的擔座或置秧架,架邊用兩
根粗鐵絲做成提把,及成為挑秧苗的擔架。兩個架子用一扁擔挑起,就是挑秧苗擔。

文史調查─『檀笥櫥』 雕花衣櫥


櫥與櫃都是傳統家具,收藏日用物品之用,櫥比櫃在體積上要小,樣式和結構各異,如碗櫥、書櫥
、和衣櫥等都在正面裝門,比較接近於櫃。本件文物,可稱為衣櫃,因形比一般櫥要大, 高約160
公分, 框架式的結構 ,兩側和后背網板,正面裝門,四框通足落地,兩足間裝橫條,櫃有圓角櫃
和方角櫃之分,圓角櫃轉角處木枓為圓孤形,櫃頂裝「櫃帽」向四邊突出,正面門下有抽屜,櫃門
上有雕飾,故稱「雕花衣櫥」。

「檀絲櫥」即「衣櫥」,木製,有上下兩層,上層為櫥,分單門與雙門兩隔,單門外面附有鏡子,
可以整肅儀容,內部空間可懸掛大衣、風衣、西裝、洋裝等較長或厚重的衣物;雙門內部空間可懸
掛襯衫、褲子較短或較輕便的衣物。下層有數個抽屜,方便衣飾、日用品的收藏。

文史調查─『米篩苜板』 篩板


製作客家美食必備的工具,當米苔目要下鍋前,就要經過篩板擠壓,成條狀而入鍋後遇熱水定型。

米苔目製作是將米漿穿過孔洞從孔中流出,到滾水的鍋中成為一條一條如洞大小的米粉條,這些米
粉條煮熟後撈起就是米苔目。因此製作米苔目只有一個過濾器就可以,過濾器有利用涻槓桿原理壓
榨成條的方式,也有用鑽洞的方式,甚至有用瓢器鑽孔來製作,本件銼米苔目板是利用凹板鑽洞,
凹板盛裝米漿避免溢出。

文史調查─『鍋揜』 遮閉飯菜


客語拼音:海陸 vog`kiem–zhug zhiˇvog`goi。

鍋蓋由竹篾編成,有大小之分,大的蓋子蓋大鍋,小的蓋子概小鍋,成圓椎形,燒飯時因蓋子高出
鍋上,可以架蒸架,蒸架上可以放置要蒸的食物,因鍋蓋高所以在蒸架上尚可放要蒸的食物。

鍋揜是用1.5公分竹篾編成,邊由兩片上下4公分竹片夾住,以藤皮綁住固定。早期民眾用來蒸糕、
粄時蓋在鍋上的家具,其優點是在蒸煮時,竹製鍋揜水蒸氣不會回滴,蒸的糕、粄表面很平滑。

文史調查─『飯撈』 飲食器具


飯撈:以竹子編成的勺形食器。昔日以鍋煮飯,煮熟後仍有米湯,飯撈乃用以將飯粒撈起、將
米湯瀝出之用。農村生活中常見到三、四代同堂而居,大夥人一同吃飯時就須煮大鍋飯,飯撈
就是洗米用具。飯撈即飯籬,是把鍋子內所煮熟的飯,從飯鍋中撈起來,以便成乾飯,飯撈的
功能顧名思義就是做為撈飯之用。

客語拼音:海陸pon+ leu。竹皮編製而成,是昔日農村婦女煮飯時撈飯的工具,撈飯時,米
粒不會流失,而飯湯則會流出,即成乾飯。材質:竹。飯撈是用竹子編成的勺形食器,一端接
上一根彎木頭作柄,固定在勺形器上,勺以六角形的編織方式所編成,有孔餚。飯撈這個名字
的由來,係由於飯在煮熟後,仍有米湯,飯撈即是用來將飯撈起,將米湯瀝出之用,故稱之為
飯撈,也稱「飯籬」。

文史調查─『尿桶』 排泄器物


室內排泄用器物,有各種款式大小。農家搜集人或家畜禽排洩物,可做為自然有機肥料,因之
昔日常有專人擔任蒐集排泄物之工作。古代房間裡通常放有尿桶,就和現在的沖水馬桶功用一
樣,以前的三合院廁所都設在外面,晚上上廁所時,需要摸黑到屋外去,很不方便,所以以前
的人就在房間裡放了尿桶或夜壺,半夜想尿尿的時候,就比較方便,尿桶是木頭做的,上面有
蓋子,一般放在紅眠床的旁邊或床底下,每天早上將尿桶拿出去倒,再用清水洗乾淨,曬一下
太陽,再拿回房間去放。

以前放在臥房上廁所用的器具,放在房間的桶子,如果有人半夜尿急時使用。尿桶用木板圓形
加以組合,如此外圍以鐵絲在圈緊,由於可能有縫隙唯恐會滲漏,所以用木屑放入加以輕打入
縫隙中,尿水不會漏。

文史調查─『大毛蘭』 毛蘭


「大毛欄」以竹篾或藤篾製成,主要為年節及婚喪喜慶「打粄」時,「搓粄」 之用(以手在毛欄上
搓揉除去水份後的米漿),亦可充當容器,放置欲曝曬菜乾(如豆乾、菜哺乾、鹹菜乾等)之用。

每逢大豆和稻穀收成的時候,如果風大量不多,農夫不想用鼓風車分離雜物時,就會把它們裝進磨
籃裏,然後一把一把的把它們抓到空中撒下,風就會把較輕的雜物吹掉。此外在製作菜乾時,把菜
放在倒蓋過來的磨籃上面晒太陽,既方便又乾淨衛生。

文史調查─『穀篩』篩稻榖


穀篩篩稻穀:豐收的稻穀必須先完成曬乾的工作,可是剛收割的稻穀參有部分的稻草梗節在
其中,所以要先用竹編製作的器具---榖篩,將稻穀和稻草梗分離。

穀篩: 篩者站路於前面雙手握住框把手,一前一後推拉,穀粒篩落地上,稻芒、草莖則留
在篩上。另外也有以手捧起混雜的稻草、穀串,利用風力飄揚,稻草葉子隨風飛走,穀串
較重就垂落地上。

以木為框兩側邊框向凸出為把手,底部張著鐵絲網,以筲箕盛稻穀倒進篩網中,篩者站路於
前面雙手握住框把手,一前一後推拉,穀粒篩落地上,稻芒、草莖則留在篩上。另外也有以
手捧起混雜的稻草、穀串、,利用風力飄揚,稻草葉子隨風飛走,穀串較重就垂落地上,即
「天工開物」所敘之「簸揚」。

文史調查─『插箕』盛裝稻穀


出桶:機械桶後面的稻榖快滿半桶時就使用「插箕」盛裝到米籮內,裝走後機械桶要拖動
移位也比較輕鬆。

「插箕」的質材有竹製與鋁製,竹製者大都使用桂竹,取其浸濕後不長黴的優點,往昔「
插箕」是農村必備品,洗米、洗菜、量穀,將穀置入風鼓車等都用「插箕」。鋁製者大都
用在量穀、將穀置入風鼓車時。

完成秧床後,農夫會將發芽的稻種放在竹製的插箕,走在秧田溝中,左手持插箕,右手抓
種子撒在秧床。以粟箕嘴插入榖堆中用手撥榖入內,以兩手持粟箕兩邊,把稻穀傾入麻袋
等容器中。

文史調查─『畚箕』搬離稻草


畚箕又名「糞箕」也可叫「畚鬥」,古名「筲」,竹編器,狀似畚斗,畚箕是用藤心、草繩
或竹木編盛物器具,用竹篾製成,用做揚去谷糠或盛物的器具,也可以用來挑推肥撒播所以
又叫「糞箕」,用扁擔挑運或以兩手握畚箕搬運。

俗云:「頂司管下司,鋤頭管畚箕」,可見鋤頭與畚箕的關係密切,也是農業社會中不可或
缺的生活器物,它的形狀象U字形,前面部分與地面平行, 後面成拱形結構,逐漸伸向前部
與地面平行,而且具有很大的深度,這樣,穀物可以容易地灌入,另一種則是鏟東西用的,
邊上有兩個短的把柄,在建築勞動時,用來搬運泥土或
石頭。

用途:堆肥、土石、草、菜等運。

使用方法:裝土糞在畚箕內,用扁擔挑運或以兩手握畚箕搬運。

使用年代:沿用至今。

文史調查─『搖籃』嬰兒床


「竹搖籃」由竹篾編織成長橢圓形盆狀,一邊加蓋,內鋪麵粉袋或碎花布,可擋風遮太陽,再
繫上繩子,懸掛於樑下,即成搖籃。農業社會時,大部分小孩都曾在竹搖睡過。

台灣盛產竹子,竹製器具在民間生活中,一直擔著重要角色,竹子的利用率幾乎是百分百,即
使加工整形削下來的廢料也可以變成紙漿成為造紙的材料。過去農村「台灣之子」都是睡竹搖
籃長大的,農忙時節田邊的陰涼處,可以一邊照顧幼兒,一邊工作,竹搖籃就邊照顧嬰兒。